【刻意练习】
随着年龄增长,胃口也是越拉越小,很多曾经垂涎欲滴的美食如今都已失去了兴趣。但唯有肉汤,无论男女老少,从小吃到大,怎么都不腻,反而越喝越有味道。每到秋冬天气,早晨来上一碗热汤,浑身暖和,充满了战斗力,洛阳人谓之“汤文化”。
洛阳人对汤情有独钟,牛肉汤、羊肉汤、驴肉汤、丸子汤种类繁多,每天一种,一周都不重样,汤馆也是开遍了城市的大街小巷。肉汤是用大锅熬的,将牛羊或驴的骨头放在锅里,下面烧着大块的柴火,汤里放入各自的秘方作料,慢慢熬制。将切成薄片的肉和切成块儿的血撒在大海碗内,再撒上大把的香葱、香菜,放上一些孜然和辣椒等作料,从锅里舀上一大勺汤浇到碗中,交给顾客。为了保证大家一大早就能喝上新鲜的汤,汤馆的厨师们每天凌晨两三点就开始宰羊、切肉和熬汤,市民们一大早出门,总能闻到满大街汤的味道。喝汤必须要有主食,而薄煎饼切成的饼丝和新鲜出炉的烧饼是绝配,将饼泡入汤中,让两种香味混为一体,大碗喝汤、大口吃肉吃饼,甭提有多过瘾。
因为早晨汤馆大多生意火爆,经常没有位置,很多上班族为了赶时间,甚至端着汤蹲到路边去喝,这也成为了洛阳清晨一道独特的风景。哪怕是三伏天,热度也依然不减,室外的小桌上也能坐满了人,哪怕汗水吧嗒吧嗒往下掉,哪怕后背都被汗水浸透,也要喝上一碗解馋,喝完之后用纸擦一擦满额头的汗珠,情不自禁地感叹一声:得(dei)劲儿!喝汤早已融入洛阳人的血液,饭局也许难组,但汤局从无难度。
【对比分析】:仿照原文的格式,同样描写了美食,但侧重点不同。原文主要侧重制作的过程,而我因为没有亲身参与过汤的制作过程,所以将侧重点放在了洛阳人民对汤的热爱上。
【原文】人到夏天,没有什么胃口,饭食清淡简单,芝麻酱面(过水,抓一把黄瓜丝,浇点花椒油);烙两张葱花饼,熬点绿豆稀粥……两三个月下来,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秋风一起,胃口大开,想吃点好的,增加一点营养,补偿补偿夏天的损失,北方人谓之“贴秋膘”。
北京人所谓“贴秋膘”有特殊的含意,即吃烤肉。……北京烤肉是在“炙子”上烤的。“炙子”是一根‘根铁条钉成的圆板,下面烧着大块的劈材,松木或果木。羊肉切成薄片(也有烤牛肉的,少),由堂倌在大碗里拌好佐料——酱油,香油,料酒,大量的香菜,加一点水,交给顾客,由顾客用长筷子平摊在炙子上烤。“炙子”的铁条之间有小缝,下面的柴烟火气可以从缝隙中透上来,不但整个“炙子”受火均匀,而且使烤着的肉带柴木清香;上面的汤卤肉屑又可填入缝中,增加了烤炙的焦香。过去吃烤肉都是自己烤。因为炙子颇高,只能站着烤,或一只脚踩在长凳上。大火烤着,外面的衣裳穿不住,大都脱得只穿一件衬衫。足鄧长凳,解衣磅礴,一边大口地吃肉,一边喝白酒,很有点剽悍豪霸之气。满屋子都是烤炙的肉香,这气氛就能使人增加三分胃口。平常食量,吃一斤烤肉,问题不大。吃斤半,二斤,二斤半的,有的是。自己烤,嫩一点,焦一点,可以随意。而且烤本身就是个乐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