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现代艺术的证言》章节梳理
【讲题题解:这一章其实可以成为第二章的第四节,因为前一章三节分别从宗教、社会形态、科学理性三个方面来讲现代人与虚无的遭遇,而这一章只不过是从艺术的角度,来讲人类与虚无的遭遇。单从信仰角度讲而言,现代社会确实差不多可以称之为虚无时代。上帝之死 ,科学替代上帝的破产,或者世俗生活对信仰与意义问题的掩盖和淡忘,使得现代社会的信仰虚无成为明显的事实。麻木者对此事件无动于衷,在世俗的成败中经历悲喜;而敏感者无可皈依,往往成为垮掉的一代,借性、毒品和艺术来呈现偶然性的自我。现代艺术和存在主义都是虚无时代的表征,相比之下,现代艺术对虚无的表征更为本真与纯粹,而哲学无论如何带上了反思、抽象的味道。而我们可以知道,其实本章后面的存在主义,既是对遭遇虚无的应答,也同样可以看成是上一章的第五节:从哲学角度讲人与虚无的遭遇。要形容现代艺术的整体面貌,也许波德莱尔的诗集名最恰当不过了:恶之花 。在现代之前,花(美)总是与善联系在一起的,而现在,艺术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出现在现代人之前,它不善,甚至,不美。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它只不是感受到虚无压迫的现代人,把这种生命感受涌现成为艺术而已。】
【讲师章节梳理:作者本章从一个问题开始讨论:现代艺术是不是艺术?对那些执古典浪漫主义美学观点的人来说,尤其是执镜子说的人来说,现代艺术简直就是垃圾。而作者和许多感受到现代焦虑的人来说,这些奇怪的作品恰恰说出了自己难以言说的现代感受。相反,对后者来说,学院派的美学标准,是过去时代的死物,它早已经死气沉沉,压根不能反映当代人的生存感受——我们可以回忆一下《死亡诗社》中两种文学批评对文学的不同态度,也可以参与一下《蒙娜丽莎的微笑》中两种艺术观。本章对熟悉现代艺术的人来说非常简单,无非是作者在为它们作必要的辩护:无论是美术,文学,以及音乐——可惜作者没有分析摇滚,而并不太恰当地引述了东方艺术,因为显然作者在此方面功力是不够的。作者本章可以归纳为一句话:当现代人内心已经支离破碎的时候,究竟哪一种艺术才对他们是有意义的、有生命力与感染力的,是表现出他们的真实存在的?是古典艺术的宁静封闭之美,还是现代艺术模糊神秘之美?——如果后者也可以称为美的话。恶之花!】
在第一编结束时,作者说:“通过考察我们的时代,我们已经看到到处都是与西方传统或是在西方传统内部决裂的迹象和兆头。而且,既然存在主义与这些预兆有关,并且实际上它本身就是其中之一,我们最好现在就转过头来回顾一下这个传统,看看存在主义是何等的源远流长。”这几句话前一句承上,总结前三章,后一句启下,领起下一编。
【讲师章节梳理:第一至三章,作者分别从宗教、科学、社会生活形态和现代艺术等方面考察,勾勒现代人的存在整体面貌,一言以蔽之,就是:确定性中的宁静消失了,虚无来临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