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人生的三种“自我状态”

人生的三种“自我状态”

作者: 陈奕和 | 来源:发表于2022-10-20 10:45 被阅读0次

读最好的书,走成长最快的路,大家好,今天继续来和大家分享《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昨天和大家一起分享了进行心理咨询之前,需要做好的两项准备工作,一是改变你对心理咨询的态度,二是用“情绪温度计”觉察自己当下的真实感受。我们来看看第二个重点:人生的三种“自我状态”。

心理咨询师苍鹭指出:“我们刚出生时只有几种基本的情感,随着我们的成长,这些基本情感逐渐发展演变成更微妙、更复杂的行为模式,这些行为模式成为自我的核心,融为我们自身的一部分,定义了我们一生的行为。”

具体来说,我们的行为模式就像一个调色盘。最初上面只有红黄蓝三种原色,当我们作为独立的个体开始发展时,情绪和反应都变得越来越个人化,就好像几种原色混合在一起,就产生了各式各样的色调和色差。

此时,这个调色盘被称为“自我状态”。

经过总结,心理学家发现,虽然每个人的情绪都有微妙的差别,但大体分为三种“自我状态”,分别是儿童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和成人自我状态。

接下来,我们分别来看看这三种自我状态是什么意思。

首先,我们来看看儿童自我状态

前面说,苍鹭医生让蛤蟆先生在情绪低落时,觉察自己的真实感受,蛤蟆先生不仅用“情绪温度计”的方法,顺利说出内心真实的情绪,还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那就是他当时的感觉总是和小时候一样。

不知道你是否有相同的感受,那些糟糕的情绪和你童年时的某些感受如出一辙,并会迫使你做出和曾经一样的反应,让你的人生重复上演相似的悲剧。

比如说,你小时候,性格内向,不善言辞,常常因为被人误会而感到委屈。长大后,这样的感觉也常常出现,每当自己莫名其妙地被人误解,就会觉得憋屈,默默地承受着被人误会的痛苦。

对此,苍鹭医生用一个心理学概念给出了解释:此时的你正处在“儿童自我状态”中。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在这种状态下,你的行为和感受会像个孩子。

当你遇到某些特定场景时,它会触发你的童年记忆,让你再次体会到孩童时期的感受,并激发你做出和小时候一样的行为。

儿童的行为分为:自然行为和适应行为。无论哪种,都有可能延续到一个人的成年时期。

什么是儿童的自然行为呢?它是在人的基本情感的驱使下完成的。而所谓的基本情感,就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感情,具体是指,快乐和深情、愤怒、悲伤、恐惧。

例如,孩子跌倒,会因为疼痛而感到悲伤,然后放声大哭,这一行为就属于儿童的自然行为。同理,大笑、颤抖、吼叫等行为都是孩子在基本感情的驱使下,做出的自然行为。

那什么又是儿童的适应行为呢?主要指儿童为了适应环境,做出的让步、妥协的行为。

比如在权势强大的父母面前,孩子往往难以随心所欲,只能制定自己的生存策略,他们会调整自己的基本行为,发展出一套全新的行为,来应对父母的强权。

如无条件地服从父母。蛤蟆先生就是如此。他有一位极其严厉的父亲,父亲从来没有认可过他。于是,蛤蟆先生想着法子讨好父亲,甚至不顾自己的形象,做一些傻里傻气的举动。

同样,生活中,大多数孩子也会做出适应性行为,来应付父母。我们再来看个例子:

有个小孩,一不小心摔碎了碗,妈妈严厉地责怪他:“你怎么这么不小心,连个碗都拿不好?”

孩子不服气地辩驳了几句,却换来妈妈毫不留情的一巴掌,以及不允许吃晚饭的惩罚。孩子哭着跑回房间,赌气地锁上门,几个小时后,他却主动从房间走出来,和妈妈道歉,说自己很饿,想吃东西。

一旁的姐姐看着弟弟小心翼翼的吃饭模样,忍不住安慰他:“你能知错就改,真棒!”你一个弟弟怎么说吗?“因为我想吃饭。”弟弟小声地反驳道。

原来,道歉只是孩子的生存策略,他意识到哭闹这种自然行为,在强势的父母面前无用,便调整行为,用主动道歉这种适应行为,让父母顺心。而他自己只能闷闷不乐地咽下委屈,独自难受。

长大后,孩子遇到类似的事情,会习惯性地采用适应性行为,如忍气吞声的方式处理事情,但这不仅无法真正解决问题,还会让自己不开心。

总而言之,无论是儿童自然行为还是适应行为,一旦产生,很可能会延续到一个人的成年时期。作为成年人,如果你还习惯于用童年时期不够成熟的行为模式,与人相处、处理事宜,一定会经常碰壁,变得郁郁寡欢。

这是人们不快乐的一个原因:成年后,依然容易进入儿童自我状态,用孩童时期的行为模式,来应对复杂的成人世界,因为屡屡碰壁,引发了不良情绪。

说完了儿童自我状态后,我们再来看“父母自我状态”。

很多人都听过这样一句话:“我讨厌我的原生家庭和父母的所作所为,但我现在越来越像他们。”

有人解释这是遗传基因在作祟,其实原因并没有那么简单。

刚刚我们说过,每个人刚出生时都只有几种基本情感,但在成长过程中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最早接触的人是父母,他们对我们的影响不可估量。

自出生起,我们就从他们那里学到了所有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他们的言行塑造了我们的童年,也不可避免地对我们的未来造成影响。

所以,当你发现自己越来越像你的爸妈时,那说明你进入了“父母自我状态”。

“父母状态”的表现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是挑剔型父母,这个很好理解,父母一定对孩子说过这样的话:“你瞧瞧你,又把衣服弄脏了,你怎么永远长不大。”

当一个人在“父母状态”下,他也会开始对他人评头论足,甚至严厉批评对方。

蛤蟆先生的好友獾就是挑剔型父母的典型,他总是嫌弃蛤蟆的做事风格,还经常对蛤蟆说:“没有我,你什么事都做不好”。他总是像长辈一样,对蛤蟆先生评头论足,这正是他从自己的父母身上学来的行为。獾的父母是严厉的道德主义者,对獾从小严格管教。挑剔声、指责声充斥着獾的童年,也让獾学会了父母与自己的交流方式,并学以致用,用在了朋友蛤蟆先生身上。

不过,蛤蟆先生曾提出质疑,说父母对自己的要求严苛,印象中,他们总是以高高在上的姿态,批评、训斥自己。而自己成年后,并没有成为喜欢对他人指手画脚的人。所以,他是不是个特例,身上没有“父母自我状态”?

其实,表面上,蛤蟆先生好像没有受到父母的影响,可实际上,蛤蟆先生喜欢苛责自己的行为,就说明他常会处于父母自我状态。他习惯被父母谴责,以致于,长大后,父母不在他身边时,他也会代替父母严格地约束自己。

也就是说,蛤蟆先生不快乐不仅仅是因为自己受到别人的指责,还有父母自我状态下自责对他的影响。朋友的批评可能只是一时的,但蛤蟆先生心中,那些无止境的自责更让他难过。

听到这里,你可能会问,我没有蛤蟆先生这样严厉的父母,是不是就不会因为“父母自我状态”,变得不快乐。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存在“父母自我状态”,父母性格上的缺陷和不恰当的行为方式都或多或少地影响着自己。

不过,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也应认识到,自己从来不是父母的复制品。认清自己遗传父母的不好的行为习惯,积极改正,做自己真正的主人,才会拥有更多的快乐。

第二种是审判型父母,审判型父母像法官一样控诉别人,给他们定罪,然后顺理成章地惩罚他们。

还有一种非常特殊的“审判型父母状态”,他们审判的对象不是别人,正是自己,这类人永远在责怪自己,认为自己一无是处。

有人说:我要是犯了错,也需要反思自己呀,这难道也是错的吗?

要注意,审判和反思有区别,反思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下次做得更好,从过去的经历中总结经验和教训;但审判是一昧地给自己套上枷锁,告诉自己“我什么都做不好”。

听到这里,你是不是已经开始“对号入座”,并且迫切想要摆脱“儿童自我状态”和“父母自我状态”?

其实在心理学上,父母自我状态和儿童自我状态都没有错,他们对我们的生存都有重要作用。

比如儿童自我状态其实是源于自我防御机制,保护我们在小婴儿时期不受到外界的伤害;而父母状态帮助我们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和是非判断能力。

所以,如果你偶尔会进入这两种状态下,并不需要惊慌,这是非常正常的反应。

但如果一个人长期被困在父母或儿童状态中,不断审判自己,甚至影响到了日常生活,那么就需要学习如何从这两种状态下走出来。

此时,我们需要进入“成人状态”。

在成人状态下,我们能有计划地做决定,并且能理性且合理地寻找最佳解决方案,我们所有的知识和技能都能为自己所用,而不再被父母的声音所驱使,也不会被童年的情绪所围困。

而且,只有在“成人状态”中,我们才能学到关于自我的新知识,从而更好地了解自己,这是其他两个状态做不到的事。

这一点很好理解,当一个人被陈旧的观念所困,任何新知识和新理念都会被他反驳回去。

那么,如何才能进入“成人状态”呢?分为3个步骤:

第一步是要对自己的行为和情绪负责,这也是进入“成人状态”的前提。

当我们遇到不顺心的事时,经常会去责备他人,“都怪领导让我加班,导致我没有自己的时间。”“我现在这么自卑,都是因为父母经常骂我。”

这样做只能让当下的我们好受一些,但问题的症结并没有根除。

其实,任何情绪都是我们自主选择的结果,包括抑郁、悲伤和愤怒这类负面情绪。换句话说,是我们主动让自己“抑郁”“悲伤”的。

这听起来似乎不可理喻,但请冷静下来想想,别人无法进入我们的大脑,强迫我们改变情绪。

这种“选择”更像大脑的条件反射,比如一旦有人责备蛤蟆先生,他的大脑就自动做出反应,选择用“顺从”的行为来应对他人的愤怒。

只有当我们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后,才有机会改变,因为“选择”是可以人为干预和控制的,如果只会把责任推到他人身上,我们永远长不大,

第二步是:当我们下定决心改变后,就要付诸于行动。

可以先问自己三个小问题:第一,你能停止自我批判吗?第二,你能对自己好一些吗?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个,你能开始爱自己吗?

当面对他人和自我的批判时,要觉察到自己的情绪,及时停止脑内那些悲观的想法,做一次深呼吸,告诉自己“现在我在自我批判,请停下来”;

当心情突然变糟糕,内心充斥着空虚感时,不妨找一件会让你感到快乐的小事,然后立刻享受它。当我们回答了这3个问题后,改变正在发生。

此时就可以进行第三个步骤,学会原谅你的父母。我们已经了解了,儿童状态和父母状态都受到父母的影响,没有哪个父母是完美的,也许在成长过程中,他们无意伤害过你,但此时请学会原谅他们。

你可以找一个机会全面回顾自己的人生。

比如办一场“人生故事会”,在这个过程中你会想起很多难堪的回忆,比如父母的冷暴力。

但不要着急谴责任何人,此时你可以试着做一个旁观者,客观地思考事件之间的联系,并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从中学习领悟。

“成人状态”下的人都会活得真实,所谓真实,就是真诚地回应当下的需求。

这能打破从童年延续而来的因果循环,让真实的自我摆脱过去经历的束缚,在自由中成为真正的自己。

好,以上是和大家一起学习了三种“自我状态”,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分别是儿童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和成人自我状态。回顾童年,我们能够发现让自己一直不开心的两个重要原因。一是处于“儿童自我状态”,始终用孩童时期的行为模式,面对复杂的成人社会;二是处于“父母自我状态”,行动上总是模仿父母的行为方式,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行动。无论哪一种,它们都无法让你独立思考自己的生活,做一个真正开心的人。只有在“成人状态”中,我们才能学到关于自我的新知识,从而更好地了解自己。所以我们可以尝试进入“成人状态”,而不被童年时期的情感所困。

给你留一个思考题:有没有哪个童年经历,直到现在还深刻地影响着你?向自己的内心去探寻,与自己和解,用你的眼观你的鼻,用你的鼻观你的口,用你的口观你的心,观自己才能有世界观,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活出喜悦平和绽放的转态。好今天的分享到此结束,感恩大家又给我一次服务你们的机会,我们明天早上不见不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人生的三种“自我状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jpuz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