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年代,他们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只有找到了,对准了他们的需求,我们的教育才可能被接受。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需求层次理论,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六七十年代的人,他们生活资源匮乏,最需要的是达到生理需求的满足;八十年代的人,他们的解决了生理需求,于是便追求更高一级的安全需求;九十年代的人达到了温饱和安全需求,他们更渴望归属与尊重,想要实现能够获得自己的价值;而00后和10后,他们有了充足的物质资源,在家人的呵护陪伴下也得到了满满的爱,他们的需求也就发生了变化,更希望能够做自己,探寻个性与发展。可是我们的老师,家长们,却不是和他们同一时代的人。我们给予他们的看似是为他们好,但其实并不是孩子想要的,所以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会发生很多的矛盾与冲突,可能是因为需求与获得并不匹配。
就在前一周,我因为学生返校的学习情况,感到特别头疼。有的家长向我反馈孩子疫情三个月在家基本没有主动学习,在家玩游戏,不认真听课;有的孩子正式开课后出现不认真听课、不按时完成作业的情况;还有的孩子不遵守课堂纪律,经常丢三落四忘带东西。接受到这样的信息,我感觉既着急又担忧,就管理孩子特别严格,却没出现应有的效果,反倒是让我变得越发急躁。读了这本书之后,我顿时有种提后灌顶的感觉,一颗急不可耐的心因此也平静了下来。作为老师要《读懂孩子》的心理,才能给予他真正想要的帮助和引导。
我还收获到了五个法宝。怎样让学生变得积极向上?一是给予肯定的语言,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这是一种动力;二是为每一个孩子制造精心的时刻,让他得到独一无二的关注,知道自己非常特别;三是用礼物表达自己的心意,让孩子直白的感受被爱包围;四是教师要有服务的行动,用细小的行为去关心学生;五是身体的接触,不妨用身体语言去和孩子交流,摸摸头,拍拍肩,抱一抱,都是很温暖的动作。
我觉得这些法宝不仅可以用在师生关系上,也可以用在家人同事朋友之中。每个人都渴望被关注,都渴望被爱,这是一种正向场域的营造。我们和学生的关系越变越好,那么学生就愿意接受老师的引导,而且说不定会迸发出强大的力量。所以当老师不能够螳臂当车, 我们需要学习心理学,去读懂孩子内心的密码,找到打开他们心门的钥匙,温柔的对待那个小小的他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