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原本想取《我的前半生》 呵呵,只是取这个题目,容易让人误会,也有些沽名钓誉。其实,我要回顾的是自己读书的历程。
我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家里要做5个人的田地,常常需要给父母打下手,点麦子、种菜子、栽秧子等,都会和长我两岁的哥哥帮忙。说不普通吧,也算。不普通在于我的妈妈是村小的民办教师,我的爸爸是一个拥有高中学历的读书人,在乡镇企业上班。正因为他们是读过书的人,所以家人有一条不成文的原则:只要是读书需要的,都支持!
首先接触的是课本阅读。那时,爸爸规定,早上必须6:40起床,然后就坐在院坝里早读,读自己的语文书。所以那时候对课文可以称得上倒背如流了。而且,我们这种早读还变成了一种学习小组,表弟、堂姐、邻居同学也纷纷来我家早读。早读的好处就是读着读着,自然就理解文字的意思了。这与古人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是一致的。
我最先接触的课外书是一些寓言故事书,应该是在五六岁吧,刚学认字不久。那是爸爸出差还是在乡上给我们买的一套书。每一本都不厚,有图画、有文字,而且还是彩图。是哪些寓言故事呢?我现在仍记忆犹新。《揠苗助长》、《掩耳盗铃》、《买椟还珠》、《盲人摸象》、《偷鸡的人》……那时不懂什么寓意,就是觉得这些故事有趣,好玩。父母没有时间讲,这些也不是课本上的内容,读起来自然很有新意。偷鸡的人这个故事很简单,讲一个小偷每天必须都要偷一只鸡,别人就劝他不要去偷。他说,那我就慢慢改,两天偷一只,然后三天偷一只,五天偷一只……慢慢地就不偷鸡了。那时的我不理解这个偷鸡的人说这话错在哪里,后来才懂得他想改正错误,却不肯彻底改,这种想法和做法是错误的。《买椟还珠》 那个故事也没读懂,因为不明白“椟”是什么意思。虽然在阅读过程中,有很多不理解,很多字不认识,但是连猜带蒙,倒是激发了自己阅读的兴趣。
父亲后来买回了许多连环画,如《杨家将》、《水浒传》、《平原游击队》、《东周列国志》……不过这些连环画并非是齐全的,往往才看了“武松打虎”,又看到“扈三娘”的故事,一会儿又跳到杨家将里的“穆桂英挂帅”。总之,有什么书就读什么,能读懂多少就读多少。学校里没有读书交流会,同班同学也比较难得聊课外读物,除了做作业,就是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