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读故事的时候随手翻到附录《电影名中英文对照》部分,结果郁闷了。自认为阅片无数,却发现书中提到的电影绝大多数没有看过。再仔细看,很多片子都是老电影,90年代后的片子不多,而我熟悉的片子大部分拍自90年代以后。这让我有点怀疑这本书自己能看懂多少,举例的电影都没看过,又是中文译本,有点皱眉头。读这本书的初衷是了解如何写故事,但是这本书的故事是银屏故事。由此看来阅读目标要做出一定的修改,暂且改为以了解电影故事为目标吧。
感觉这几年好莱坞的片子越来越类型化,商业片越来越依靠技术,用炫目的特效吸引观众,比如前些天看的《海王》。看完只是赞叹特效不错,有新意,妮可基德曼没有太老。倒是国产片我越来越喜欢,比如《无名之辈》、《驴得水》,真心喜欢任素汐。
言归正传,说一说今天的阅读心得:
一. 原理和规则
罗伯特在序言中说:《故事》论述的是原理,而不是规则。
规则说:你必须以这种方式做,原理说:这种方式有效;写剧本要依据原理去写。急于求成、缺少经验的作家才遵从规则;离经叛道、非科班出身的作家破除规则;艺术家则精通形式。
非常同意罗伯特上述的观点,在给小伙伴讲平面设计课的我也提到了原理和规则。规则是前人的总结,理解规则要懂得原理,知道原理,方能破除规则,但是作为新人,我到认为,熟悉规则可以帮助理解原理。
罗伯特说《故事》讲的是普片的形式,而不是公式。他所说的普遍的形式就是“原理”。
二. 如何把故事讲好
两种坏剧本:
1.事无巨细的“个人故事”:呆板地刻画生活,看似真实再现生活,实际只是看到了表面的生活,对真实的生活一无所知。
2. “保证商业成功”的剧本:用炫酷的视觉效果刺激观众,与生活完全没有关系
故事必须抽象生活,提取其精华,但有不能成为生活的抽象化,失去实际生活的原味。故事必须想生活,但后不是分毫不差地照搬生活。
3. 知觉力和想象力
两种坏剧本是两个极端,“个人故事”的作者有明锐的听觉、视觉和感觉,对生活细微的感知能力,而善于打造炫目场景的作者,则富于超凡的想象力,两者,一个在左,一个在右。好故事需要两者,缺一不可。
4. 文学天才和故事天才的区别
文学天才的材料是话语,他们可以写出美妙、壮丽的文字;故事天才的材料是生活本身,将生活本身创造性地转化为更有力度、更加明确、更富意味的体验经历。
罗伯特说每一部影片的的内核都是一样的,都体现了故事的普遍形式;每一部影片都以其独一无二的方式再现了这一形式。这种内在的形式虽然变幻无穷,但万变不离其宗。
那就继续跟罗伯特探寻这个”普遍的形式“是什么,也就是剧本原理是什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