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和孩子共读的时候,我翻来了《高效能人士七个习惯》书中以终为始这一章节来阅读。里面有一个小故事,很耐人寻味,想和大家分享一下:
一群工人在丛林里清除矮灌木。他们是生产者,解决的是实际问题。管理者在他们后面拟定政策,引进技术,确定工作进度和补贴计划。领导者则爬上最高那棵树,巡视全貌,然后大声嚷道:“不是这块丛林!”
而忙碌的生产者和管理者会怎么回答呢?“别嚷啦,我们正干得起劲呢。”
这个小故事其实道出了大部分人,明明知道自己的目标和正在做的事情相违背,却依然固执地做下去的真实现状。在订立了目标却未能与实践“并肩前行”,这个点引发了我的思考。
在这个故事中,分别有工人、管理者和领导者三个角色,在我看来,这三个人都是我自己,工人就是那个每天辛勤地做着同一件事,上面领导指派什么工作下来,我就做什么;同时自己也是管理自己的管理者,怎么分配做事的时间,怎么管理好自己的精力,怎么做好效率管理,这些统统都是由我们自己来决定。
但是我们却忽略了最重要的commander的角色,就如同故事里所说的一样,领导者看到目标方向不对,已经大声喊停,但是底下生产者和管理者却只懂得埋头猛干,完全意识不到他们要砍伐的并非是这片丛林。
成功,甚至求生的关键并不在于你流了多少血汗,而在于你努力的方向是否正确,因此无论在哪个行业,领导都重于管理。
自我深刻地剖析了一下,我会发现为什么自己会执着于即使走错方向,却依旧固执地做着与目标不一致的事情,原来这是源于不敢放弃沉没成本的核心点。
当你没意识到一些事情是属于沉没成本的时候,你将无法自拔,而会继续做着与目标背道而驰的事情。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什么叫沉没成本:沉没成本,是指以往发生的,但与当前决策无关的费用。
反思了一下过往所做的事情,会发现有些事情与当初订立的目标和初心都是不匹配的。然而我却只顾着做这种只感动自己,却对目标没什么帮助的事情。
为了让自己的思路更清晰,我把目标重新写下来,然后把在做的事、以及是过去、将来大预备要做的事,都统统罗列了出来。这么做的好处,是为了能够把大脑中所有的烦恼与琐事都提取出来放在小盒子里面,然后再把每一件事情,归类、整合。
该扔的,就不能再贪恋沉没成本,这种已消逝的成本本就不应该留在在脑海里占用空间。
如果有收获,欢迎大家留言给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