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孔子欲恢复周礼,后世整理经典《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荀子》成为儒家文化思想,教导仁义礼智信,其中《大学》教人仁德,《中庸》教人中和之道,《论语》《孟子》《荀子》记录了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语录,儒家思想在宋朝又更进了一步,其中程朱理学的朱熹和陆王心学的王阳明将儒学思想通过结合道家和佛家思想最终成熟,而形成两部经典《近思录》和《传习录》。
简单来说,儒家思想就是教人仁义礼智信,不管是理学还是心学本质上都是基于各自的哲学思想来加强社会关系。
理学基于道家思想,核心即是道,任何事物在不同环境下都有其不同状态,过和不及都是不好的,因此学会如何合适的处理关系,也要学会看事物的双面性,凡事无绝对,只是条件和环境不同罢了。
而心学则是基于佛家思想,核心是正心诚意,通过去除私欲来处理关系。
有关仁义礼智信,这个王阳明讲的很清晰了,即良知的不同状态,良知之纯一无间就是仁,得其宜就是义,有条理就是礼,能明辨就是智,能笃实就是信,能和顺就是乐,妙用就是神。
谈谈仁,王阳明说良知之纯一无间就是仁,即心最纯粹的时候就是仁了。
谈谈义,得其宜就是义,获得合适的就是义,两人交易时不谋求更多利益,也不损伤自己利益就是正义,主持公道时,不偏袒就是正义等等,也就是中和之道,平等之道。
谈谈礼,礼是用来加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出来就是行动,规则,而各个时代不同,则礼法是不同的,因此不需要照葫芦画瓢,而解决这个不同则可以怀着相同的心,比如古代和现代的父子关系的礼法不同,但是孝心是相同的,依据孝心做出的行为也可称作礼了,当然父母对子女也要有爱心,除了父母与子女间关系,还有上司与下属间关系,朋友间关系,夫妻间关系等。
谈谈智,能明辨就是智,这需要考验人的认知广度,思想深度,才能做到明辨,人所获得的信息缺失,而思想深度也不易得,因此明辨也是很难的,且人容易被环境影响而缺乏独立思考,因此往往都是人云亦云。
谈谈信,能笃实就是信,相信和坚持就是笃实。
谈谈乐,人之情绪,只是得失心引起的,得则喜,失则怒,因此当心在得失中波动时便会生情绪,当去掉得失时心便和顺便是乐了,所以有这句良知能和顺就是乐。
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注:这四句口诀就是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了。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注:如果说前面四句是核心,这四句其实也算,因为这四句说明了心意知物四者的关系。
人须在事上磨,方立的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注:这句话通常容易被误解为要经历大事,特困难的事,实际上是指不管大事小事平常事都要做到察觉私欲,为善去恶。
省察是有事时存养,存养是无事时省察。
注: 这句话也可以看做儒和佛道之间其中一个不同点,儒家入世的话会在主要在事上训练,因为会经历各种事,需要省察私心,为善去恶,主要锻炼存养功夫。而佛道出世,远离世俗,在山水宁静之地修行,此时静心也会生出私欲,而这种私欲不容易被察觉,则主要锻炼省察功夫。
良知之纯一无间就是仁,得其宜就是义,有条理就是礼,能明辨就是智,能笃实就是信,能和顺就是乐,妙用就是神,总只是一个良知而已。
注:这句话将仁义礼智信乐神做了解释,都是良知在不同状态下的区别。
知行合一
注:当下很多人对这句话理解有误区,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知道然后去行动,知和行是分开的,这就偏离了王阳明的本意,其实知行是统一的,知了就行了,为什么理解有偏差,因为把行只是狭隘的理解为身体上的行动,而念其实也是动,至于为什么有时候身体不去行动,明知是好的却去做坏事,因为被私欲蒙蔽了,但是需要去除这种误解吗?未必,有时候误解反而是好事,可以警醒人们身体力行,知道是好事,即使产生了私欲也要去行,反而会警醒人们去知行合一,即使人们理解错了知行合一的本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