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至今还记得爸爸给我读过的绘本几张图,那应该很遥远的四岁左右的事。
一个故事是一个小猴子帮助山里的动物居民们解决喝水的问题,他用竹子建了一个管道到每户动物的家。
一个故事是一位河马大叔记性很差,总是找不到东西,他想出一个办法,把他所有的东西编成一首顺口溜,这样他就很容易找到他。
还有一个故事是一只小熊坐在门槛上哭累了,然后做了一个美梦。
这三个故事的画面刻在了脑子里。
溯源到最小时候阅读的快乐,应该是想象力:画面想象力。电影是这种想象力的复现。近镜头,远镜头,角度的切换。好的故事能通过文字解码成画面,声音,感觉。这种文字解码而成的画面比现在的电影维度更高,不仅仅是视觉、听觉,更能传达触觉,以及情绪和内心所感。
好的作者能用细腻且精准的词汇描绘出人物的性格及内心深处的情绪。顶级优秀的演员才能有这种功力。通过想象力在脑海里解码成的“大片”最还原作者本意构造的故事,这是读书的大乐趣之一。
成年后追求读书快,或是仅仅为了应付考试,却丢失了最初小时候的那种最珍贵的想象力。
学习多年英语却不得其门,在没了一切世俗的压力下,我强迫自己以最慢的速度读书。用右脑读书。好比到达想象画面这个目的地有两条路,一条是开阔平坦的“母语”大道,另一条方向同样可以到达,但荆棘丛生。大脑最优策略就是“节能”:能不费劲就别麻烦。通常学习外语的时候,都从外语起点偷偷地挖了一条小道,通向“母语”大道,然后经由母语飞驰到达想象画面。 英语到达想象的通道在这种捷径中一直没有建立真正的通道。 不能像母语一样说一门外语,也在于没有真正建立从想象到外语文字的通道。
语言是感知世界的一种文字方式。背后有不同的逻辑。英语和中文的不同更重要的是两种感知世界方式的不同。比如对动词的感知方式的巨大不同。 中文对动作的感知是非常直接单一的,比如:走,看。动作其它的属性是靠形容词、副词、拟声词等叠加在动词之前,复合拼接成一个准确的画面的描述,比如,悠闲地走,小碎步快速的跑,快速的跑,在英语中都有不同的对应的一个词汇包含所有的意思。英语对动作的“时”与“态”也格外敏感,都是要精准区分的。“时”,这个动作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发生要区分。 “态”这个动作是正在进行,还是已经完成,还是想象中动作? 这些都需要不同的表达。 而中文表达了时间副词,动作是不需要任何变化的。这两者区别巨大。
昨天我去了公园。
今天我去了公园。
明天我去公园。
我正在去公园。
昨天他 走了一公里。
He walked 1km yesterday.
昨天这个时候他已经 走了一公里。
He had walked 1km this time yesterday.
今天他 走了一公里。
He walked 1 km today.
每天他 走一公里。
He walks 1 km everyday.
明天他要 走一公里。
He will walk 1 km tomorrow.
中文中一个“了”的辅助,能表达动作是否完成,“正在”表动作进行。
yesterday i went to the park.
Today I go to the the park.
Tomorrow i will go to the park.
I am going to the park.
英文中除了时间的词汇表达不一样,动词要随着时+态,主语的单复数 的不同要做同样的变化。
不建立对动作的英文意识的理解,是学不好英文这门语言的。
同样的动作,用不同的意识逻辑去感知这个动作,然后用文字描述。
建立感知世界不同意识在学习外语是至关重要。 依靠母语学习的拐杖一定要丢掉,因为语言之间并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的关系。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的用外语直接描绘想象的画面非常重要。即使这条路上荆棘重生,每一个外文句子每一篇外文文章通往的世界,不能简单的拐到母语的康庄大道抵达想象认知的世界就草草了事,一定要依仗着每一个遇到词句开荆劈棘,修建外文与想象的通路,通路越拓越宽,这门外语使用也就通顺了。
外文意识这道路不能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