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闵行开车前往徐家汇市区,在漕溪北路和肇嘉浜路的交汇处,也便是第一季《欢乐颂》的那个天桥的西边,有这样的广告牌,上面有“京瓷”的字样,这是我在上海所能找到的“京瓷”痕迹。
关于稻盛和夫的事迹,恕我孤陋寡闻,了解不多。但书的封底,共有三条荐语,而这三个推荐人我却都认识——季羡林、郎咸平和马云。
根据我七八十年来的观察,既是企业家又是哲学家,一身而二任的人,简直如凤毛麟角,有之自稻盛和夫始
——季羡林
我对稻盛先生一直很敬仰,很多事情是我最近一两年才想清楚地,但是稻盛先生多年前就已经想清楚了。
——马云
稻盛先生能得到季羡林先生以及企业家马云的推荐,必然有其魅力之处。
书的名字是《活法》,稻盛先生还有另外一本书《干法》,先生的书名都特别有意思。“干法”在古汉语中的意思是“犯法”的意思(“於是外戚敛手,莫敢干法”)
不过“活法”在这里是指“生活的方法”,简称“活法”,所以这本书的中心思想就是宣扬一种活法,而这种活法就是稻盛先生总结自己的一生所提炼的“活法”。
因此,如果有人问我:“你为何来到这世上?”我会毫不含糊得回答:“是为了在死的时候,灵魂比生的时候更纯洁一点,或者说带着更美好、更崇高的灵魂去迎接死亡。”
——《活法》
我想起在《三体·死神永生》中“大刘”的那句话:“死亡是一座永恒的灯塔,不管你驶向何方,最终都会朝它转向,一切都将逝去,只有死神永生”
对于不可避免的死亡,稻盛先生强调的是更纯洁的灵魂,那么如何做到比出生的时候更纯洁一点呢?
稻盛先生指了这样的一条路:
所谓“精进”,就是拼命努力、心无旁骛、埋头眼前的工作。这就是提高心性、磨练人格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
——《活法》
“精进”,我第一听闻是在采铜的新书《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厉害的人》,然而采铜并没有将这“精进”讲述得令人印象深刻。
稻盛先生的解释特别简单,就是认真地做好手上的事情。相似的道理,我在邹雷老师的口中也听闻。
“我活着大半辈子,觉得有句话说的特别有道理,便是活在当下,认真做好眼前的每件事,美好的未来自然会来到面前。”
“完整地过好今天,就能看到明天”
——《活法》
我在学校担任过辅导员,也参与过高校的招生工作。考生的问题中一定包括了如何选择专业这样困扰了无数人的问题。
问题的参考答案便是依照孩子的兴趣选择,可自己的兴趣是什么,God 知道。
大学中也常常碰到学弟说自己并不喜欢自己的专业,但也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我总是会注意他是不是真正地对自己修读的专业充满着厌恶,还是由于其他什么莫名的原因。
假如是后者,我想稻盛先生这样的一句话可以很好地解疑答惑。
有的人对自己的工作怎么也喜欢不起来,那又该怎么办呢?姑且一心不乱、拼命投入工作再说。
在这过程中,痛苦会生出喜悦。“喜欢”和“投入”是硬币的正反两面,两者之间是因果循环的关系:因为喜欢就会投入工作;在投入工作的过程中就会产生喜欢。
——《活法》
小时候,辛苦的父母总会对我说,“孩子,你要好好读书,这样你之后就是在办公室工作,有空调吹,报纸读,不像父母这样赚辛苦钱,风吹雨淋,太阳晒。”
十几年后的自己,并没有选择父母所说的那条路。最后选择学医,选择最辛苦的路,只为了自己所谓的“实现自己的人生的价值”。
还好,父母理解自己的选择并也支持着自己。书中的一段话,仿佛说出了这样的一种心情:
勤奋也是我们应该重新思考,重新召回的精神品格。
劳动这一行为的意义和价值,被过度的“唯物化”了。劳动的最大目的是获得物质的富裕,因此,所谓的工作,变成了付出时间获得报酬的手段
——《活法》
假如劳动被这样物质化,那么我也便理解了父母最初的愿望,少劳多得,工作要尽量轻松,钞票要尽量多拿。可不是所有的劳动都是可以这样物质化。比如教师这样的职业,对人格塑造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并不是简单地劳动。
现在的很多教育机构以及学校还是将劳动物质化,忽视了用人格去影响人格的这样过程。将劳动物质化的现象并不仅在中国发生,在日本也这样,不然稻盛先生怎么会这么为国人捉急呢?
宏观地看待这本《活法》,其中的很多内容都是稻盛先生的经验之谈,所有的本质都是简单、单纯。比如做人要正直,要有利他之心,要辛勤工作、要热爱生活,要做善事……都是老生常谈的观点,但有句话这么说,“勿忘初心,方得始终”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