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圆觉解修笔记【10】中篇 第三章 第四节 普眼章重点提示
- 大圆觉解修笔记【08】中篇 第二章 第四节 普贤章重点提示
- 大圆觉解修笔记【24】中篇 第十章 第四节 普觉章重点提示 第
- 大圆觉解修笔记【14】中篇 第五章 第四节弥勒章重点提示
- 大圆觉解修笔记【18】中篇 第七章 第四节 威德自在章重点提示
- 大圆觉解修笔记【06】中篇 第一章 第四节 文殊章重点提示 第
- 大圆觉解修笔记【12】中篇 第四章 第四节 金刚藏章重点提示
- 大圆觉解修笔记【16】中篇 第六章 第四节 清净慧章重点提示
- 大圆觉解修笔记【26】中篇 第十一章 第四节 圆觉章重点提示
- 大圆觉解修笔记【20】中篇 第八章 第四节 辩音章重点提示 第
![](https://img.haomeiwen.com/i11627399/8b5ed9eb40fa31ce.jpg)
第四节 普眼章重点提示
第五节 普眼章实修参考
第四节 普眼章重点提示
普眼章主要是针对中下渐根渐修顿悟(注意!诸家释说对各章对应根机多有不同,请自行取舍)所作的开示,重点主要是“欲求如来净圆觉心,应当正念,远离诸幻。”“幻身灭故,幻心亦灭;幻心灭故,幻尘亦灭;幻尘灭故,幻灭亦灭;幻灭灭故,非幻不灭。譬如磨镜,垢尽明现。”“如百千灯光照一室,其光遍满无坏无杂。”“修习此心得成就者,于此无修亦无成就。圆觉普照,寂灭无二。于中百千万亿阿僧祇不可说恒河沙诸佛世界,犹如空华,乱起乱灭,不即不离,无缚无脱,始知众生本来成佛,生死涅槃犹如昨梦。”四句。
中下渐根是通过次第来修证,此处的幻观与文殊章中的“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互为呼应,正是教授以幻观永断身心无明而证圆觉。
普眼菩萨承接普贤章的开示,因那些属于中下渐根者,即使听了圆修圆证的如幻三昧观法后,仍然没法证入大圆觉,就此请佛陀假说方便,提出了的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中下的渐次根器修证步骤是什么?第二个问题是具体如何下手起修?第三个问题如果还未开悟有什么善巧导入圆觉?
佛陀的回答,首句即为“善男子,彼新学菩萨及末世众生,欲求如来净圆觉心”,读者请与此句着眼,分明意为,由此所答是为中下渐根次第根器众生指出了一条方便之路。即,针对人、我幻执,在戒行的基础上,具体通过以安住修(寂止;松修)和观察修(胜观;紧修)交替进行的形式入手,逐步地修持人无我(所执)和法无我(能执)两种慧观,以正知正念的力量,一步一步远离诸幻,能所双亡,幻尽开悟,非幻不灭,垢净觉现,诸法平等,最终实现圆融法界观。关于法界观方面,请重点参阅华严宗祖师们的相关解释。
![](https://img.haomeiwen.com/i11627399/ec96ddae347ca005.jpg)
在此处,宗密大师在《圆觉经大疏》中将“证得诸幻灭影像故......”一段判为“一真法界”“言一真者,未明理事,不说有空,直指本觉灵源也。”,即按四种法界来释。圭祖为何如此科判呢?因贤首宗传统讲解法界缘起时,要讲四种法界,但却依三种观门进修止观双运,即不将“事法界”列为观门,理由为“法界即所观之境,三观即能观之观。法界之相,总具四种,今是后三,事法界历别难陈,一一事相皆可成观,故略不明。若分析义门,即有其四。今以对能观之智,故唯三重。”,但本书于此处笔者反复修改了多次,最终仍然坚持将事法界列为观门,是因并未按照四法界来安立标题,而是从实际观门角度编辑的目录,且三观、四观皆归法界一观,法界一观,可三可四,乃至无穷。这样做的目的,并非出于己慢有意冒犯古德祖师成规,是否合理也仅为探索尝试,不当之处,敬请诸贤见谅雅正。同时又因,事相虽一一森然,却并不妨碍与法界一味互融互即,此为法性使然,并非观行成就,否则法界缘起超胜之处何从说起呢?若能如楞严二十五圆通,事事契入法界,终究何来能观之智、所观之境呢?
为了进一步有助理解渐次证入大圆觉的过程,就其体相佛陀运用了六个比喻“清净摩尼宝珠、眼光晓了前境、昨梦、磨镜、百千灯光照一室、虚空花。”来反复说明,最后总结为中下渐根见解行证逐步圆满,“渐次修行”最终“幻相永灭,十方清净”解脱成佛。
![](https://img.haomeiwen.com/i11627399/cf1622f13331112b.jpg)
第五节 普眼章实修参考
关于无明身心现象的起现,地藏菩萨有说:“一切众生六根之聚,皆从如来藏自性清净心一实境界而起,依一实境界以之为本,所谓:依一实境界故,有彼无明,不了一法界,谬念思惟,现妄境界,分别取著,集业因缘,生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以依内六根故,对外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起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以依六识故,于色声香味触法中,起违想、顺想、非违非顺等想,生十八种受。”此语可以作为从唯识学角度对本章内容的一个旁证。
对于起修的方便正知正念,其实就是指连续性、无分别的“觉知”或者“觉照”,佛陀在《诸法无行经》中将此解释为:「“世尊,一切众生皆得三昧,名不动相。”“文殊师利,云何是事名不动相?”“世尊,一切众生性常定离诸缘故。若众生从缘生知,于缘中生知不名为知。所以者何?诸知念念无常毕竟空故。是故一切众生皆成就三昧,名不动相。”」所谓“正知”含义偏重于了知观照性;所谓“正念”含义偏重于觉知持续性。
![](https://img.haomeiwen.com/i11627399/345f12f660dac478.jpeg)
经教:大乘“五道”中,一般是从资粮道就开始闻思抉择二无我,但与小乘不同之处在于,小乘以人无我为主,本章止观法门则以法无我为主,当然法无我已经包含了人无我。同时,本经圆顿大乘的无我空观也不完全等同于一般大乘“中观见”的抉择二无我,因为以理抉择二无我,属于利用分别心所缘的伺察,仍在“见”、文字般若、资粮道,而此处则是在“净圆觉心”基础之上实修二无我,属于利用无分别智的现量证境,起修之初虽未入见道,但已入“修”、观照般若、加行道。
本章的四念处修法,也不是小乘四念住,而是大乘禅门。在《大乘入楞伽经》所言四种禅“愚夫所行禅、观察义相禅、攀缘真如禅、如来清净禅”中的“愚夫所行禅”才是对应小乘四念住修法,如经中云:“大慧,云何愚夫所行禅?谓声闻、缘觉诸修行者,知人无我,见自他身骨锁相连,皆是无常、苦、不净相;如是观察坚著不舍,渐次增胜至无想灭定,是名愚夫所行禅。”,这是声缘二乘或外道所行持的法门,并不在圆觉经教授法门之中,至于说落实到个体实践中,将大乘法修成了小乘乃至外道法(愚夫所行禅),则另当别论。故此,自普眼章以下,均以观察义相禅的开示内容为主。
对于大乘四念处禅门,佛陀曾在《诸法无行经》中开示有以真谛观四念处:
文殊师利复白佛言:“世尊,行者云何应观四念处?”
佛告文殊师利:“当来世有比丘如是说:观内身处,若观不净是身念处,观乐皆苦是受念处,观心生灭性是心念处,观坏和合相但得法相是法念处。”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今云何真观四念处?”
佛言:“止!止!文殊师利,不须问也。如来随宜说法难可得解!”
文殊师利言:“世尊,愍念众生故,愿必为说。”
佛告文殊师利:“若行者见身如虚空,是为身念处。若行者见受不得内、外、两间,是为受念处。若行者知心唯有名字,是为心念处。若行者不得善法、不得不善法,是为法念处。文殊师利,应如是观四念处。”
同时,佛陀又在该经中继续引申到,观五蕴、六入、四大即是“种姓(即毕竟空性、即不动性)”:
“文殊师利,色阴是不动处。”
“世尊,云何是事名不动处?”
“文殊师利,如天帝之幢深根安固不可动摇,一切法亦如是,以不住法故安住法性中。是法无来处无去处,无取无舍,安住无住处故,是故色名不动相。文殊师利,受阴是灭性。”
“世尊,云何是事名为灭性?”
“文殊师利,一切诸受相性常寂灭故。诸受非内外,非东方、非南西北方、四维、上、下来。何以故?若乐受在内,一切众生常应受乐;若苦受在内,一切众生常应受苦;若不苦不乐受在内,一切众生应受不苦不乐。文殊师利,今一切诸受实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两中间,不在东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是故一切诸受如草木瓦石,毕竟不生不灭无相,是故受名寂灭相。文殊师利,想阴是种性。”
“世尊,云何是事名为种性?”
“文殊师利,是想皆忆想分别起,从虚妄中生,如空拳,如野马,本性自离,是故想阴名种性。文殊师利,行阴是种性。”
“世尊,云何是事名为种性?”
“文殊师利,一切诸行离数无数入平等数。譬如芭蕉毕竟无实,本性自尔;一切法亦如是,无名字无性故,是故行阴名为种性。文殊师利,识阴是种性。”
“世尊,云何是事名为种性?”“文殊师利,是识如幻,无实无起无生,空无相无性。如五指涂空,空无相现,是故识阴名为种性。文殊师利,色是种性。”
“世尊,云何色为种性?”
“文殊师利,譬如镜中像,虽可目见而无有实;一切色亦如是,虽见无实,但诳眼诳心虚妄不实,是故色名种性。文殊师利,声是种性。”
“世尊,云何声为种性?”
“文殊师利,一切法无别异相,毕竟空如山中响,是故声为种性。文殊师利,香是种性。”
“世尊,云何香是种性?”
“文殊师利,一切法无香相,性无知故空如虚空,鼻、香、识者皆不可得,是故香为种性。文殊师利,味是种性。”
“世尊,云何味为种性?”
“文殊师利,味性即是不可思议性,不可知离于知故,自性常离故,是故味名种性。文殊师利,触是种性。”
“世尊,云何触为种性?”
“文殊师利,触如虚空,其性自离无触无合。一切法亦如是,善坏身故,离于触相、触者不可得故,是故触是种性。文殊师利,法是种性。”
“世尊,云何法为种性?”
“文殊师利,一切法无相无心,离心性,离名字,无决定故皆是法性相,是故法是种性。文殊师利,地是种性。”
“世尊,云何地为种性?”“文殊师利,一切法无坚相无软相,虚妄和合人以为坚,是故地为种性。文殊师利,水是种性。”“世尊,云何水为种性?”“文殊师利,一切法无湿无合,如野马无水,是故水为种性。文殊师利,火是种性。”“世尊,云何火是种性?”“文殊师利,一切法无热,离虚妄热相,本性寂灭离颠倒故,分别其实无定无生,是故火名种性。文殊师利,风是种性。”“世尊,云何风为种性?”“文殊师利,一切法无障无碍无相无性,不动摇故,离风相故,是故风名种性。”
普眼章的内容可以对应于经教乘中的“观察义禅”、“唯心识观”,佛陀在《大乘入楞伽经》对“观察义禅”定义为:““云何观察义禅?谓知自共相人无我已,亦离外道自他俱作,于法无我诸地相义随顺观察,是名观察义禅。”也类同于“悟我法二空,所显真理而修者”的大乘禅。观察义相禅是地前菩萨所行持的法门。
具体修法也可参考《大乘入楞伽经》中二无我观: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当善观察二无我相。何者为二?所谓人无我相、法无我相。大慧,何者是「人无我相」?谓蕴界处离我、我所,无知爱业之所生起,眼等识生取于色等而生计著;又自心所见身器世间,皆是藏心之所显现,刹那相续,变坏不停,如河流,如种子,如灯焰,如迅风,如浮云。躁动不安,如猿猴;乐不净处,如飞蝇;不知厌足,如猛火。无始虚伪习气为因,诸有趣中流转不息,如汲水轮,种种色身威仪进止,譬如死尸咒力故行,亦如木人因机运动,若能于此善知其相,是名「人无我智」。”
“大慧,云何为「法无我智」?谓知蕴界处是妄计性,如蕴界处离我、我所,唯共积聚爱业绳缚,互为缘起,无能作者。蕴等亦尔,离自、共相,虚妄分别种种相现,愚夫分别非诸圣者,如是观察一切诸法离心、意、意识、五法自性,是名菩萨摩诃萨「法无我智」。得此智已,知无境界,了诸地相,即入初地,心生欢喜次第渐进,乃至善慧及以法云。诸有所作皆悉已办,住是地已,有大宝莲花王众宝庄严,于其花上有宝宫殿,状如莲花,菩萨往修幻性法门之所成就,而坐其上,同行佛子前后围绕,一切佛刹所有如来,皆舒其手,如转轮王子灌顶之法,而灌其顶,超佛子地,获自证法,成就如来自在法身。大慧,是名见「法无我相」,汝及诸菩萨摩诃萨应勤修学。”
![](https://img.haomeiwen.com/i11627399/6d3402631dce83f1.jpg)
另外,地藏菩萨在《占察善恶业报经》也教授有“唯心识观”可供参考:
“若欲依一实境界修信解者,应当学习二种观道。何等为二?一者、唯心识观,二者、真如实观。”
“学唯心识观者,所谓于一切时、一切处,随身、口、意有所作业,悉当观察:「知唯是心」;乃至一切境界,若心住念,皆当察知,勿令使心无记攀缘、不自觉知。于念念间,悉应观察:随心有所缘念,还当使心随逐彼念,令心自知:「知己内心自生想念,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别也。」所谓内心自生长短、好恶、是非、得失、衰利、有无等见,无量诸想,而一切境界未曾有想,起于分别。当知一切境界,自无分别想故,即自非长非短、非好非恶,乃至非有非无,离一切相。如是观察:一切法唯心想生,若使离心,则无一法一相,而能自见有差别也。常应如是守记内心:「知唯妄念,无实境界。」勿令休废,是名修学唯心识观。若心无记,不知自心念者,即谓有前境界,不名唯心识观。”
“又守记内心者,则知贪想、瞋想及愚痴邪见想,知善、知不善、知无记,知心劳虑种种诸苦。若于坐时,随心所缘,念念观知,唯心生灭,譬如水流、灯焰无暂时住,从是当得色寂三昧;得此三昧已,次应学习信奢摩他观心,及信毗婆舍那观心。习信奢摩他观心者,思惟内心不可见相,圆满不动,无来无去,本性不生不灭,离分别故。习信毗婆舍那观心者,想见内外色,随心生,随心灭;乃至习想见佛色身,亦复如是,随心生,随心灭,如幻如化,如水中月,如镜中像,非心不离心,非来非不来,非去非不去,非生非不生,非作非不作。”
“善男子,若能习信此二观心者,速得趣会一乘之道,当知如是唯心识观,名为最上智慧之门,所谓能令其心猛利,长信解力,疾入空义,得发无上大菩提心故。”
![](https://img.haomeiwen.com/i11627399/1ef245b09190ec54.jpg)
宗门:禅宗对应教授内容莫过于《六祖坛经》,今特将“定慧品”全品摘录如下:
定慧品第四
师示众云:“善知识!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大众勿迷,言定慧别,定慧一体,不是二。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若识此义,即是定慧等学。诸学道人,莫言先定发慧、先慧发定各别。作此见者,法有二相。口说善语,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若心口俱善,内外一如,定慧即等。自悟修行,不在于诤;若诤先后,即同迷人。不断胜负,却增我法,不离四相。
善知识!定慧犹如何等?犹如灯光。有灯即光,无灯即暗。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名虽有二,体本同一。此定慧法,亦复如是。”
师示众云:“善知识!一行三昧者,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是也。《净名经》云: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莫心行谄曲,口但说直,口说一行三昧,不行直心。但行直心,于一切法勿有执著。迷人著法相,执一行三昧,直言常坐不动,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作此解者,即同无情,却是障道因缘。”
“善知识!道须通流,何以却滞?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为自缚。若言常坐不动是,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却被维摩诘诃。”
“善知识!又有人教坐,看心观静,不动不起,从此置功。迷人不会,便执成颠。如此者众。如是相教,故知大错。”
师示众云:“善知识!本来正教,无有顿渐,人性自有利钝。迷人渐修,悟人顿契,自识本心,自见本性,即无差别。所以立顿渐之假名。”
“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无念;无住者,人之本性。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并将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
“善知识,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则法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
“善知识,于诸境上,心不染,曰无念。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绝即死,别处受生,是为大错。学道者思之!若不识法意,自错犹可,更误他人;自迷不见,又谤佛经。所以立无念为宗。”
“善知识!云何立无念为宗?只缘口说见性迷人,于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见。一切尘劳妄想,从此而生。自性本无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说祸福,即是尘劳邪见。故此法门立无念为宗。善知识!无者,无何事?念者,念何物?无者,无二相,无诸尘劳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体,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无,眼耳色声当时即坏。”
“善知识!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故经云: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坛经付嘱品》“若欲成就种智,须达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若于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此名一行三昧。若人具二三昧,如地有种,含藏长养,成熟其实,一相一行,亦复如是。”
一相三昧倾向于理观,一行三昧倾向于事修,二观圆融即理事不二三昧。
![](https://img.haomeiwen.com/i11627399/7f9940c7a289388c.jpg)
密乘:普眼章可对应于宁玛派的“大中观”,当其进入加行道时,以总相方式实修法无我,先断人我,后断法我时顿悟大圆觉。如麦彭仁波切在《抉择二无我》一论中有说:“总之,我执为轮回之根、一切烦恼之源,其对治证悟人无我则为解脱道的根本。不仅如此,通达一切法也自性不成立的圆满空见,依此一切所知障也能断除故,乃是大乘道的根本。”有关二无我的具体修法,可以参阅麦彭仁波切的一些相关论著。
另外,还可以与“大圆满心部、界部”、“大手印”相互融通,如大圆满心部翻译为藏文的早期密续《觉性杜鹃》中说:
“现象界的本质,虽不具二元;
但诸法之实相,皆超越了心识之戏论。
如其所是之境,非思维所能攀登;
但明相依然显现,普皆美好。
诸缘功成,造作之弊病尽弃;
自然的安住,才是真正的禅定。”
![](https://img.haomeiwen.com/i11627399/c2d2ab2e9f1f9f1d.png)
还有诸如印度大手印传承中的恒河大手印中也有类似教言:
“大手印法虽无表,然于上师具苦行,
具忍具慧那若巴,具种修心如是行。
譬如虚空无所依,大手印亦无依境,
住于任运境界中,定从系缚证解脱。
譬如以眼观察虚空无所见,
如是以自心观本净妙明心,
一切邪妄分别消除证觉地。
譬如空中云雾散,本无住者及去者,
分别识浪生于心,观心本净浪自灭。
譬如空离一切色,黑白等色不能染,
妙明心亦离诸色,善恶白黑不能染。
譬如晴明日光照,千劫黑暗顿开朗,
本净妙心放光明,多劫轮回业障消。
虚空言说强安立,虚空究竟离言诠,
觉心虽亦强言释,究竟成就实离言。
要知心性本同空,无余摄尽一切法。
身离诸作安闲住,语离尘声空谷音,
意离思量比对法。
如竹中空持此身,心合超绝言思空。
安住任运无取舍,无著心契大手印,
恒修决证正菩提。
密咒典及波罗蜜,种种经律与法藏,
各各论义宗派等,皆非光明大手印。
由生分别障明印,反失所守三昧耶,
永离分别不著意,自生自灭如水波。
若顺无住无缘谛,即守破暗三昧耶。
若离分别无所住,一切法藏无余见。
若依此义脱轮回,并能烧除诸罪障,
此是教内大明灯。
不信此义愚夫辈,彼常飘溺生死流。
未出秽苦之愚夫,应哀悯彼令依师,
得师加持而解脱。
吁嗟乎!
流转轮回者,毫无义利唯是苦,
有所作亦无义利,观心最殊胜。
若离执计是见王,若无散乱是修王,
若无作求是行王,若无所住即证果。
越所缘境心体现,无所住道即佛道,
无所修境即菩提。
嗟乎!
于世间法善了知,无常法如梦如幻,
梦幻实义本无有,知则当厌离于彼,
舍诸贪嗔轮回法。
依于山侧洞穴居,恒住无作任运境,
得大手印亦无得。
譬彼大树枝分可万千,
齐根倒断万千枝分萎,
断心意根生死枝分亦全枯。
譬彼千劫所集暗,得大明炬暗立遣,
如是自心刹那光,多劫无明障顿除。
噫嘻!
有心之法不得离心义,有为之法不得无为趣,
欲达真实离心无为胜义趣,任运持心安住本明体。
分别垢水自当返澄清,障修诸显亦各自寂隐,
无取舍心光发而解脱。
了本无生无始习垢净,亡诸执计安住无生境,
凡所显现即是自心法。
超脱边执得殊胜见王,
超深广量得殊胜修王,
离断边品得殊胜行王,
能无所住得最殊胜果。
行者初得觉受如瀑流,
中如恒河畅流而闲缓,
后如平水子母光明会。”
![](https://img.haomeiwen.com/i11627399/b1011d010199b12c.jpg)
经中“修习此心得成就者,于此无修亦无成就;圆觉普照,寂灭无二。于中百千万亿阿僧祇不可说恒河沙诸佛世界,犹如空华,乱起乱灭,不即不离,无缚无脱,始知众生本来成佛,生死涅槃犹如昨梦。”一段,实际上就是大圆满界部四相中的境界。
此章中类型即为地前“菩萨”种姓,是地前菩萨通向见道位时所修法门,即本章中佛所印证“对离幻垢,说名菩萨”。例如金刚乘中大圆满界部祖师邦·米潘贡布大师即属此类根机,大师曾经修持密法数十年,但仍未开悟,当他八十五岁时遇到贝若扎那大译师,得到了大圆满界部修法的引导,在很短的时间内就顿悟见道,并住世一百多岁,最终觉悟圆满证得了无余虹光身,成为了大圆满界部传承的一代祖师。
涉及密乘中的内容,笔者这里仅仅作一点提示,并不涉及具体的修法,如果希望在这方面进入实修,请各依师承教导为要。
自此以下的“金刚藏章”至“弥勒章”,将是偏重于为众生断疑解惑、讲解渐次差别的开示。
![](https://img.haomeiwen.com/i11627399/66108ddbf45ecf7f.gif)
(未完继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