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题 用课堂上介绍的阅读方法,阅读一本书,并写一篇推荐,500字以上。阅读《少有人走的路》推荐稿如下:
现实经历和网络实践告诉我,这世界不快乐、心理有毛病的人太多。小时候的伤害、现代生活的压力、个人对世界的曲解和对自我的过分寄托、成人后的情感挫伤,统统可能造成这些奇形怪状的网络病变人格。有些人始终不能让自己快乐,在很长一个阶段内,情绪低落、悲观、对什么都没兴趣,心情总是无比郁闷、悲伤。有些人有伤害和破坏倾向,伤害别人或是伤害自己、破坏东西。看到一切别人认为美好的东西自己就怒火中烧。仇恨世界,诅咒社会。还有些人工作中跟同事、老板为敌,学习中跟老师同学为敌,家庭和日常生活中跟亲人和朋友为敌,学习一落千丈、工作总是不能胜任,所有人际关系一败涂地,众叛亲离、没有朋友。而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和人格是多么重要。
英文有一句话:每个成功的人身边都站着两个人——他的心理医生和他的律师。西方自从宗教衰退之后,心理学和心理医生逐渐将过去神职人员所做的事情取而代之。而中国人的心理困惑都是如何调整的呢?一直以来,并没有一个统一而深入的宗教影响,就像上帝之于西方人,在很长一个历史阶段、近十个世纪中,一直起着人类精神支柱的作用。中国人的办法基本上是在人际关系中解决自己各种心理和情绪危机。有了问题,通常找自己的朋友或亲人倾诉。而这些人中,多数没有任何心理学乃至哲学基础,只是凭着最基本的同情心、耐心、很偶然的智慧等等,帮助自己的亲属和朋友渡过危机。这还是幸运的,更多人找不到可以求救的亲人和朋友。在中国,如果一个人周围没有几个可以信任、爱和倾诉的亲人与朋友,这个人的心理状况就可能成问题。长期孤寂和憋闷下去,就可能继续演化成精神性顽疾如抑郁症以至更残忍的恶性案件,自杀他杀等。
人生苦难重重,人生是一场艰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当漫长。有一本书,它带领我们去经历一系列艰难乃至痛苦的转变,最终达到自我认知的更高境界。这本书处处透露出沟通与理解的意味,它跨越时代限制,帮助我们探索爱的本质,引导我们过上崭新,宁静而丰富的生活;它帮助我们学习爱,也学习独立;它教诲我们成为更称职的、更有理解心的父母。归根到底,它告诉我们怎样找到真正的自我。
M·斯科特·派克,一位杰出的心理医生,他的杰出不仅在其智慧,更在于他的真诚和勇气。他第一次说出了人们从来不敢说的话,提醒了人们从来不敢提醒的事,这就是:几乎人人都有心理问题,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几乎人人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只不过得病的时间不同而已。儿童时,他就以“童言无忌”远近闻名;少年时,他又勇敢地放弃了父母为他安排的辉煌前程,毅然选择了自己的人生道路,最终当上了一名心理医生。他曾在美军日本冲绳基地担任心理医生,为美军军官做心理医生。在近二十年的职业生涯中,他治俞了成千上万个病人,他以从业经验为基础写作的《少有人走的路》,创造了出版史上的一大奇迹。
心智成熟的旅程艰苦卓绝,无论思考还是行动,都离不开勇敢,进取和独立的精神,摆脱被动,依赖,恐惧和懒惰的心理。所以,这真的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忍受生活的艰辛与磨难,最终才能到达人生新境界。不要跟在别人的脚步后边,寻找自己的路永远不嫌早。
第二题:听课笔记
随着岁月的增长,发现自己对于文字的热爱却始终未曾改变。通过写作,将自己独特的经验与别人分享出来。写作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能写出一篇思路清晰的文章来,思考能力也是及优秀的。写作是塑造思维能力最好的工具。怀着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初心,我又将写作重拾起来。
一次偶然的机会认识了雪梅,她是一位写作小白变现导师。雪梅热情诚恳,在她的感召下,我加入了雪梅读写群。后来读写群升级为一块写写星球,我便顺理成章加入了星球。星球嘉宾释若老师,也是雪梅的老铁,博览群书,曾经读过三十麻袋书,写作出书,有“行走的图书馆之称”。恰逢写作大师释若开了一堂拆书,写书课,爱好读书的我怎会错过呢?
第一节是公开课,一节课听下来,收获满满,不会是读了三十麻袋书的大师,干货不断,让你想不折服都不行!自从听完这节课,我们便翘首期盼老师的正式课,肯定更要放大招了。
果然不负所望,周六是第一次正式课,释若老师亲自敲着键盘,手把手教我们写文,就像中学时代的严师。老师讲到:阅读一般分为六个层次,依次是信息,刺激,娱乐,知识,思想,审美。信息自然好理解,就是说这本书的内容,讲了什么。刺激:指那些让人产生情绪的点。读书的时候,确实有很多点会引起我的共鸣,感觉作者说出了我的心里话,让我不由得继续读下去。第三,娱乐。在这个八卦时代,要想吸引读者眼球必须要有些八卦精神。生活工作的压力让人寻求轻松娱乐的体验。。。。。。
而知识,思想,审美是属于高层次的读书活动,一般是作者层面需要进行的,读者大多会停留在浅层。这就提示了我们要想提高读书质量,要想写出好的拆书稿,必须提升自己对书籍解读的层次,由信息,刺激,娱乐上升到知识,思想,审美。而纯致用类书籍的解读关键在于提纯。
老师这次课的特大招就在于给我们讲述“重述技巧”了。重述是进行知识转化的核心技能,也是写拆书稿,讲书稿的核心技能。如何重述呢?掌握释若老师的IA1A2即可。I指的是重述全文,A1是指联系经验, A2则是指规划运用。然后以拿破仑进行举例。就像做数学题,公式出来了,举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进行论证。最后,释若老师又讲了笔记技巧,分为致用类笔记技巧与虚构类笔记技巧。做好读书笔记,就能让你在写拆书稿时理清各层关系,为写拆书稿打下良好铺垫。
这堂课听下来,笔记记了一大摞,里面干货太多了,真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之感。有这么好的老师手把手带着,我一定要好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细听多写多思考,真正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第三题 我对RIA读书法的理解
释若老师根据赵周老师的《这样读书就够了》,从三方面为我们解读了RIA读书法。
读书五大公理:自我导向,关联经验,强调实践,聚焦于解决具体问题,内在驱动
当前,很多人处于只是焦虑中,各种买课,上培训班。其实各种大咖的培训课也只是把各种畅销书中的内容重新组合了一下,然后用自己的语言重新组织,然后就把30块钱的书变成了上万元的培训课。想想我们真够冤的,大咖自己也写书,可偏偏没有人静下心来读书。因为我们都太心急了,急于知道正确的答案。因为我们总觉得作者不会把上万元的内容写进30块钱的书里。一定会把真正的秘密留在所谓的内部培训班去讲。我们都错了,大咖在书上讲的和在培训班里讲的没有什么区别。或许是因为我们看不懂,读不透,说来说去是没有正确的读书方法,不会总结,所以只能花钱去听别人东拼西凑来的知识。也就是所谓的干货,却忽略了一味的在乎干货,是一种病,就如一个人只吃饭,不喝汤也不喝水一样,肯定没法活。干货其实是忽悠那些急于知道正确答案的人准备的,只会忽悠你知道正确答案,从来不会引导你思考。表面上会让你觉得很实惠,其实会让你慢慢失去自我思考的能力。让你迷信干活,越陷越深,一辈子为干货买单。
成年人是为了解决某些问题而读书的,《这样读书就够了》的作者赵周老师认为有效读书(此处指致用类图书)有五大公理,即自我导向,关联经验,强调实践,聚焦于解决具体问题,内在驱动。成年人随着生活阅历,工作经验的增长,通常会结合自身发展和工作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来明确个人学习的需求,指定学习计划,评估学习效果。所以,成年人要想做到有效学习,应该选择主动参与,而非被动接受。在读书与学习时,应该选择用心与作者交流,分享学习心得,参与知识研讨。
RIA拆书法是治疗阅读无效的良药。
RIA=阅读拆页+讲解引导+拆为己用。便签阅读法=I+A1+A2=重述原文+联系经验+规划运用。拆书七步曲:选书+快速阅读+写I便签+写A1便签+写A2便签+指示标签+提醒行动。
四步成文法是打破写作恐惧症的“妙手”。
构建知识体系的三种方法:从问题出发,从点到网,从网到点。四步成文法:立意,扩充,推演,包装。
2019年,让我们与释若老师一起,读点书,写点文,做个有情怀的人!
第四题 写一篇人物传记稿
各位书友,今天我要给大家讲的这个人物,他有深凹的颧骨,扭曲的头发,淘气的露齿笑,5英尺高、100磅重的顽童模样。这个长相怪异的人有拿破仑一样的身材,同时也有拿破仑一样的伟大志向。相信大家已经猜到是谁了吧?对,他就是马云,阿里巴巴的创立者,中国最了不起的企业家。

马云,1964年9月10日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父亲是戏剧协会的负责人,母亲是位才女,擅于演讲。或许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和熏陶,马云更加善于思考和想象。不过,他的学习成绩较差,偏科严重,如果放在现在的年代可能是连大学都考不上!经历三次高考他终圆“大学梦”,考上了杭州师范学院本科,如果说有点小运气的话,不如说他的恒心与毅力成就了他。
生命中总会有那么一些人会影响到你。一位中学女老师,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谈了自己学好英语和地理有多酷深深影响了马云,所以马云在求学时代就练就了一口流利的英语。掌握了这个号称二十一世纪三大敲门砖之一的工具,获得了这个新技能,对他后来的人生有了很大的帮助。
1988年24岁的马云大学毕业后进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当英语老师,同时帮助别人从事英语翻译。后来辞去大学教师工作,开始创业,创立杭州第一家专业翻译社-海博翻译社。 1995年,31岁的马云受浙江省交通厅委托到美国催讨一笔债务。结果是钱没要到一分,却发现了一个“宝库”——在西雅图,对计算机一窍不通的马云第一次上了互联网。刚刚学会上网,他竟然就想到了为他的翻译社做网上广告,上午10点他把广告发送上网,中午12点前他就收到了6个email,分别来自美国,德国和曰本,说这是他们看到的有关中国的第一个网页。
马云当时就意识到互联网是一座金矿。开始设想回国建立一个公司,专门做互联网。 回国当晚,马云约了24个朋友做外贸的朋友,给他们介绍,结果23人反对,只有一个人说可以试试。马云想了一个晚上,第二天早上还是决定干,哪怕24人都反对,他也要干。 “其实最大的决心并不是我对互联网有很大的信心,而是我觉得做一件事,经历就是成功,你去闯一闯,不行你还可以调头,但是如果你不做,就像你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起来走原路,一样的道理”。马云提起当初,赞赏的是自己的勇气而不是眼光。
1995年4月,马云创建了中国最早的互联网公司之一,产品就是 “中国黄页”。 马云艰难的推广自己的中国黄页,在很多没有互联网的城市,马云一律被称为“骗子”,但马云仍然像疯子一样不屈不挠,他天天都这样提醒自己:“互联网是影响人类未来生活30年的3000米长跑,你必须跑得像兔子一样快,又要像乌龟一样耐跑。”然后出门跟人侃互联网,说服客户。业务就这样艰难地开展了起来。1996年营业额不可思议地做到了700万!也就是这一年,互联网渐渐普及了。但因为杭州电信的实力悬殊的竞争,最后马云不得已和杭州电信合作,这是马云创业生涯第一次的失败 。
1997年,马云离开中国黄页后,受外经贸部邀请,加盟外经贸部新成立的公司,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EDI),由马云组建、管理,马云占30%股份,参与开发了外经贸部的官方站点以及后来的网上中国商品交易市场。连网站的域名他都想好了——阿里巴巴。互联网像一个无穷的宝藏,等待人们前去发掘,就像阿里巴巴用咒语打开的那个山洞。 1999年,35岁的马云受够了在政府企业做事条条框框的束缚、磕绊与畏首畏尾,不甘心受制于人的马云推辞了新浪和雅虎的邀请决心南归杭州创业,团队成员全部放弃其他机会决心跟随。这年1999年,这是马云遭逢的人生的第二次创业失败。
1999年1月15日,马云和他的团队悄然南归。在杭州湖畔家园马云的家中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18位创业成员或坐或站,神情肃穆地围绕着慷慨激昂的马云,马云快速而疯狂地发表激情洋溢的演讲“黑暗中一起摸索,一起喊,我喊叫着往前冲的时候,你们都不会慌了。你们拿着大刀,一直往前冲,十几个人往前冲,有什么好慌的?”在这次“起事”的会议上,马云和伙伴共筹了50万元本钱。并按照惯例进行了全程录像,马云坚信这将有极大的历史价值。
他们没有租写字楼,就在马云家里办公,最多的时候一个房间里坐了35个人。他们每天16-18个小时野兽一般在马云家里疯狂工作,日夜不停的设计网页,讨论网页和构思,困了就席地而卧。
马云不断的鼓动员工,“发令枪一响,你可不能有时间去看对手是怎么跑的,你只有一路狂奔”又告诫员工“最大的失败是放弃,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最大的对手是时间”,阿拉巴巴就这样孕育、诞生在马云家中。1999年3月阿里巴巴正式推出,从而由横空出世、锋芒初露,到气贯长虹、势不可挡。直至成为全球最大网上贸易市场、全球电子商务第一品牌,并逐步发展壮大为阿里巴巴集团 成就了阿里巴巴帝国。 从1995年接触网络到1999年阿里巴巴问世,马云用了5年的时间,经历了2次失败才获得了第一阶段的成功。
与其他的互联网神话制造者相比,马云显得有些寒酸。没有名牌大学的学历,不懂得电脑和网络,对软件、硬件也是一窍不通;创业时没有足够资金,没有资源,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像这样一个人,放在十几年前,如果他对你说,他要创业,要做互联网,你认为他会取得成功吗?相信大多数人会持否定的态度,事实也的确如此,在马云决定要做互联网时,周围的人都认为他疯了,都认为他不可能成功。 可事实却是,马云成功了。 是什么原因让"普通人"马云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功呢?
一个人成功一次是偶然,但马云99年自阿里巴巴创业成功至今的不断发展,我们不能说马云只有大胆和自信,这里面肯定还包含了智慧和理智。 马云的成功绝非单单因为他比我们早创业10年!也许你认为马云恰逢时运,你生不逢时;也许你认为马云资金雄厚,你身无分文;也许你认为马云运气高照,你霉字当头,但你不要忘了马云二次高考落榜,做过搬运、蹬过三轮、当过小贩;你不要忘了阿里巴巴创业之始35个人挤在一个房间,大家要集资才能创业,马云要靠借贷才能发工资;你不要忘了马云身高1米62,体重仅100出头,中国黄页推出之初很多人说他是骗子。
马云的创业成功绝非偶然,那是智慧和勇气的结晶,那是信心与实干的结果,那是领袖与团队无间结合。马云给我们的意义更在于马云说过“如果马云能够成功,我相信中国80%的人都能成功”,如果你能像马云一样敢思、敢想、敢说、敢做、敢为天下先,那你也可能实现自己的阿里巴巴帝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