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书教师交流群亲子教育
童喜喜 | 思考:阅读是否有效的分水岭

童喜喜 | 思考:阅读是否有效的分水岭

作者: 童喜喜 | 来源:发表于2018-01-21 17:38 被阅读1次

思考:阅读是否有效的分水岭

文/童喜喜

很多大人疑惑:为什么孩子阅读量并不少,但从大人看来,感觉阅读收效甚微?

相比较而言,中国父母对阅读名著还比较积极。但盲目的积极,往往变成过犹不及——我们要记住,父母与老师这两个角色,并不完全相同。

有的父母,热心于向孩子索取要么书面、要么口头的读后感。孩子读完一本书,第一时间就是问:感觉怎么样?希望孩子头头是道地说清楚,否则就焦虑、甚至发怒。

我真想问这些发明:你吃到一道可口的菜,你除了拍桌大赞一声“真好吃”之外,你能立刻像洪七公一样,分辨出一块条肉里的四小条肉分别是什么吗?如果你每吃一道菜,厨师都殷切追问“感觉怎么样”,你还能安心吃下去吗?!

书是粮食。阅读和吃饭没什么两样。如果你不能,就别强求孩子能。这样的提问,只会干扰阅读。

有的父母,热心于引导孩子思考后得到“正确答案”。这样的大人表面看似乎比第一种要强,因为他们还会“引导”——其实,这样的父母比第一种更可怕!

人的口味不同,喜爱的滋味千差万别。一千个读者心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正是这个真理。

对于书籍中大是大非的问题,需要父母当头猛喝一声、毫不含糊地指明积极的方向,这的确需要“正确答案”。

但童书中,此类原则上问题比较少。更多的问题,只是作者不同立场不同、只是孩子从中感受的滋味不一。

这种情况下,爱护孩子的思考,比得到任何“正确答案”更重要。哪怕孩子思考后的答案和通常的理解风马牛不相及,父母最多只需要委婉地说一声:“原来你是这样想的!好别致!我的想法是……”仅此而已。

在具备类似阅读量的前提下,思考是孩子成长与否的分水岭——这一点,我们不妨用成人的经历说明。

我认识一位年轻的妈妈。她曾是个很喜欢阅读的孩子,童年看过很多国内、国外的童书,少女时期迷恋言情小说,然后……她的阅读到此为止,再未深入。

她告诉我没再读书的理由是:“后来觉得那些爱情小说都是骗人的,加上中学的学习太忙,大学恋爱,然后又结婚、生孩子,就没精力再读了。”

即便如此,阅读也给了她好处:她的文笔比一般人要好,因此成年后,她得到一份负责某教育部门的活动策划与宣传的工作。

任何工作都毫无意义,任何工作都是由工作者本人赋予其意义。但是,她将自己的工作做得怨声载道、痛苦不堪。与此同时,她将希望全部寄托在女儿身上,大力培养女儿进行阅读。

我却非常担心,不知女儿会不会走上和她相同的“轻阅读”之路?

我所指的“轻阅读”,与现在出版界曾经提出的“轻阅读”概念不同。

出版界的“轻阅读”,指的是内容读起来很轻松的书。

我所说的“轻阅读”是种读书方式,哪怕是再经典的名著,也可以“轻阅读”:大量只读同一类型的书,泛泛流于故事表面,读时也跟着故事哭笑、荡气回肠,读后把书一关,就必然出现这样的情况:书是书、我是我。

其实,任何书都毫无意义,任何书都是他者个体生命体验的言说。除非读者本人赋予其意义,用思考,将书与自己的生命关联。

与此同时,我们也能发现,有些因为种种条件所限,读书并不那么多的孩子,却能将有限书籍发挥更大作用。

无耻一点说,我本人应该也算这样的例子吧。和很多真正的读书人相比,我的阅读量实在可怜。而童年阅读因家庭条件导致的匮乏,更是无法弥补的欠缺。读书少,是我最羞愧、也最想努力的地方。

但我的经历,可能从反面验证了思考的重要:就像好不容易吃到口的一碗饭,我会特别珍惜地细嚼慢咽一样,因为得到一本书不容易的经历,因为有大量空闲时间供我发呆,让我养成了对一本书总是反复琢磨的习惯。

尽管我的思考多是胡思乱想,万万没想到,我竟因此走上了以胡思乱想、胡说八道为要素的写小说谋生之路。

真正的思考是什么?是在生活中“反刍”。

检验孩子阅读之后有没有思考的标准,是看孩子在日后生活中,有没有无意识间提到书本中的观点,有没有“我想起xx书里如何如何”、“就像xx书里那样”此类的话。

如果孩子经常提及此类的话,就已经充分说明孩子正在把书中的精神世界融化在生活中。

这种思考,就像小鸟轻盈划过天空。只有无声的气流证明曾经发生过。

因此,引导孩子思考也非常简单,只需要自己说出:“这件事让我记起xx书里……”

如此以身作则,就是对思考的最好引导。而给孩子提供尽可能丰富的经典图书,则是给思考埋下尽可能多的伏笔。

这种思考看似最简单不过,其实最有效不过——若生命是树木,书籍是肥料,那么孩子的每一次思考,都是促使根茎向生活的土地深处多探索了一点。

长久之后,反刍式的思考形成了习惯,让孩子既爱书、又不惟书是从。

你和我每天吃相同分量的食物,结果依然可能是你胖、我瘦——无他,消化功能不同,吸收能力有别。

你和我看同样多的书籍,结果依然可能是你胖、我瘦——同理,对书籍的消化、吸收不同。

肉体成长的消化吸收靠内脏,精神成长的消化吸收靠大脑——思考,就是阅读的消化与吸收。思考,是阅读是否有效的分水岭。

因此,对已培养阅读习惯的孩子来说,如何引导他们进行思考才是重中之重。

只有进行思考,才能先将厚书读薄、再将薄书读厚,才能融会贯通将他人思想真正化为己有,才能真正变为行动,做到学以致用。

童文学作家 | 教育专家 | 童喜喜 著  

湘鄂赣3省专家联合推荐30种优秀图书

该书入选中国教育报“教师喜爱的100本书”

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推荐“父母必读的100本书”

《中国教育报》2014年度推荐"家教亲子"类十大图书

深圳市图书馆读者借阅率总榜十大图书(唯一阅读指导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童喜喜 | 思考:阅读是否有效的分水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klqa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