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在关系中提升韧

在关系中提升韧

作者: 蓝色多莉 | 来源:发表于2023-04-28 06:37 被阅读0次

阅读笔记第79/365天

今日阅读《韧性》

        ——不确定时代的精进法则

  作者:张晓萌 曹理达

第四部分 韧性飞轮之连接

第8章 在关系中提升韧性

一、人的社会性。

1.人的社会性。

在进化史上,人类的胜出离不开集体的能力 ,也就是社会的能力。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人类不可避免的遭受着各种各样不幸的打击,群体层面的凝聚力和韧性,对于人类的生存具有重要的作用。

进入文明阶段之后,从个体层面,人的自我认知和意义追寻更加离不开社会连接。

在个性化的时代,我们每个人似乎都要面对一种平衡:一方面我们需要个体层面的觉醒,去追求自我认同和意义感;另一方面,价值的评判和意义感的界定又与他人、社会息息相关。

而从大脑机能的角度,神经心理学家发现,我们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其功能为反映他人的行为,它帮助人类从简单模仿进化到复杂模仿,也是人们产生共情的基础。在一些特定的情境下,每个人都会与他人产生强烈的同感。

2.情境会对人产生重大的影响。

除了我们中国文化典籍中,谈及的“孟母三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研究发现,人们的幸福感受到关系连接的影响。如果某人的幸福感在某个时刻上升,受其感染,邻居的幸福感也会在另一个时刻上升,而这种情绪会继续传导给邻居的邻居,只是程度有所下降。

心理学家认为,所有的高级心理机能都是外部社会关系在个体内部内化的结果。韧性的建立也是如此,在个人层面能够拥有相互扶持、相互信任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拥有可以获得广泛支持的社会网络,对于韧性的打造和提升极为重要。

3. 韧性需要在关系中建立和强化。

在飞轮模型中,觉察和意义两部分更多的聚焦于个体层面,连接则更侧重于社会层面。对强大自我的追寻不代表韧性是一种孤立的“个人主义”的显现,韧性需要在关系中建立和强化。心理学家认为,并不存在所谓的“韧性基因”,在重大逆境中能够良好适应的关键是至少有一种可靠的人际关系。

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掌控感是根基,因此能够给他人确定感的人更受欢迎,也更能得到信任。只有在关系中持续强化信任连接,才可能积累更多的积极体验。当不利事件发生时,这样的信任关系和能够信任的对象才能给我们持续的支持,共度危机。这样的情感连接可以是亲情、友情和爱情,也可以是工作中的同事、合作伙伴、上下级或师徒关系。

二、信任并非感觉。

1.信任的公式

信任是人与人之间在长期的互动交流中逐步建立起来的,但是一次失信的表现就足以让长久积累起来的信任重新归零。在信任的研究中,行为学者和心理学家,给我们提供了可行的框架,给我们提出行动建议:

信任=胜任力×可靠性×亲密性/自私度

2.胜任力。

胜任力代表资质,即你是否拥有完成某项任务或者处理某起紧急事件的能力。

3.可靠性。

可靠性意味着个体以身作则且言行一致,是一种不会过度承诺、落实于行动并敢于承认错误的表现,也就是你是不是一个靠谱的人。

胜任力和可靠性这两点要求是职业人的准绳。在个人层面,信任的赢取要靠持续的学习专业技能和改善方法来让自己不断进步;在团体层面,如果进入一个新的业务领域,要想赢得客户的信任,可以聘请相关专家,弥补在新领域专业性欠缺的短板。

4.亲密度性

亲密性代表一个人的亲和感。

人在组织中有工作理性之外的情感需求,包括获得尊重、认可、友善的对待等。建立适度的情感联结需要人们有一定频率的彼此接触,在此过程中,主动关注对方以找到共同的兴趣、爱好或价值观,在能够友善分享信息、资源的基础上互相帮助。

5.自私度。

自私度代表人们自我利益导向的行为表现。当人们在工作或生活情境中的关键时刻能够换位思考、关注他人的利益得失、做事谨慎但有担当、愿意承担风险的时候,信任的建议力便有了坚实的基础。反之,当一个人过度自私,以牺牲他人利益为代价获得个人利益、凡事找借口以推卸责任的时候,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是无从建立起来的。

与前三个分子的正向关系不同,自私度的分值越低越好。在影响信任的4个因素中,一个人是否自私、能否换位思考去帮助他人达成对方的利益,对于信任的影响最大。

亲密性的提升始于良好的沟通。在建立情感连接的过程中,无论是信息分享、彼此接触还是互相关注,都涉及我们选择如何回应。沟通是一个旁大复杂的体系,涉及不同的情境、关系类型、技巧和心理机制。从提升信任的角度来说,沟通中的积极回应尤为重要。

三、沟通中的积极回应。

1.沟通呈现4种不同的回应方式。

人们在沟通中往往呈现出4种不同的回应方式,包括:积极主动,即真诚热情的支持;积极被动,即低调支持;消极主动,即指出事件的消极方面;消极被动,即忽视该事件。

日常沟通中我们所选择的回应方式,对于人与人之间亲密性的建立和信任的打造至关重要。如果希望他人成为自己韧性的同盟,获得持久健康的关系,就需要双方积极投入日常交流。

2.积极回应的影响,

积极的回应,不仅仅限于同事之间、夫妻之间或者是互相熟知的人之间,也可以发生在不相识的人之间。

积极的回应,能够让我们体内产生催产素,从而促进自身从压力导致的损伤中得到恢复。

在与他人之间加强亲密性以建立信任的过程中,我们要逐渐放下对自我的执着,给予他人更多个性化的关注、肯定和赞美,这对于陌生人之间的破冰、新关系的建立和深化,矛盾的化解等都会产生远超预期的积极影响,可谓是“小成本、大回报”的沟通和人际互动原则。

四、自利并利他。

一个人的利他性对于建立人与人之间的连接至关重要。过往的研究告诉我们,利他是给自己带来持久幸福感的最高阶元素。

1.利他与人们的幸福和健康都直接相关。

从生理和心理作用机制的角度来说,帮助他人对我们的身心健康,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脑科学专家研究发现,在人们帮助他人时,大脑会释放多巴胺和血清素的神经递质,在这两种神经递质的共同作用下,我们的情绪会得到强化,令我们从身体感到快乐。此外,当我们付出的时候,大脑还会分泌内啡肽,这种物质能缓解压力和焦虑,带给我们兴奋感。

心理学研究发现,帮助别人是提升韧性和幸福感最可靠的方法,甚至能够延缓我们自身的衰老。

2.利他,换位思考是根本。

聪明的利他是要从他人的需求出发,而不是自以为是的善行。

利他是情感和理智的结合,设身处地的从他人的需求出发,可以帮助我们跳出自身的“已知障”(执着于自己掌握的知识,放不下我执、我见造成的认知障碍),认知的迭代也会在生活的其他方面给我们新的洞察和启发。

3.利他和自利之间的关系。

自利并不等于自私,而是对自我的关怀。

利他的行为是把有意识无意识化的过程,一开始我们的利他总是有理性的驱动力,比如要求回报、愉悦自己等,但随着善行的积累,利他就会逐渐成为一种行为习惯和思维模式。

利他的境界应该是既无社会性也无政治性,而是一种自然流露,就像真爱是不需要理由和目的的,做好事的动机不应执着于“福报”。利他不是提升韧性和获得幸福的手段,而是目的的本身。人们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成就自我,这种真正意义上的爱和融合是我们要寻找的快乐,被称为奉献的快乐。正如稻盛和夫所说的“自利则生,利他则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在关系中提升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koij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