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条《10岁女孩每天放学自己买菜做饭等爸妈回家!》的新闻刷屏了。
当很多孩子还在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时,这个女孩却能体恤父母下班晚工作辛苦(她父母都是医生),一个人去买菜做饭,的确值得赞叹。
相比之下,不少孩子甚至成人都不能自立。更可悲的是,一些人对父母,一边依赖一边嫌弃。
从小,买玩具,找父母;穿衣服,找父母;吃好的,找父母;零花钱,找父母。长大,买房子,找父母;买车子,找父母;看孙子,找父母;干家务,找父母!
生活在一起时候,嫌弃父母没有当官,嫌弃父母没有存款。有了自己的家庭,嫌弃父母家务不干净,嫌弃父母胡乱带孙子。
每个父母都是伟大的,他们可以为了孩子付出一切,这同时也是他们的悲哀,因为很多子女对他们的付出总是心安理得的接受。
与孩子边依赖边嫌弃父母相对应的是,很多父母对孩子,一边付出一边抱怨。
一位网友讲述了她父母和弟弟的故事:
我的父母在老家开超市,在我弟弟成家后,他们给弟弟在苏州买房买车。我父母的意思是,没帮弟弟带孩子,钱就给足一点。结果我弟弟只要房贷还不起、生活费不够,就向我父母要,我父母则每次都满足他。
每次我都劝我父母不要什么都满足弟弟,如此下去我弟不会成长,永远都担不起一个父亲、老公和儿子的责任。但是我父母根本不听我的,还说我弟在大城市打拼,压力大,不容易。
我弟媳也很过分,不允许我批评我弟,我和妹妹给弟弟孩子买的衣服,连句谢谢都没有。没过多久我弟赌博输了100万,我爸气疯了,但最后还是一边骂一边把自己的积蓄全部拿出来,还借了20万帮弟弟。现在我父母都60岁了,还在外面打工。
很多父母都像这位网友的父母一样,总是觉得孩子不容易,能帮则帮。但当孩子不感激,不上进时又抱怨。
孩子小时候,父母伺候吃喝拉撒,却抱怨孩子不听话,学习不好;孩子长大后,父母买房子看孙子,却抱怨孩子不懂事,没有出息。
但抱怨并没有用。父母一次又一次满足孩子的索取,只会助长孩子的“受之无愧感”。
于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仿佛就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孩子对父母,边依赖边嫌弃;父母对孩子,边付出边抱怨。
孩子的依赖,成了理所当然;父母的付出,成了理所应当。
有什么办法可以遏制“孩子对父母,边依赖边嫌弃;父母对孩子,边付出边抱怨”的现象?
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做“70分的懒妈妈”,减少付出,适当放手。
有两个妈妈,家里都有一个孩子,都在读高中。其中一个孩子,每次放假都拿旅行箱带一箱衣服回家,连袜子都不洗,在家也不会帮忙做点家务。另外一个孩子,衣服都是自己洗,还会自己做饭。
仔细一问才知道,第一个妈妈什么事都替儿子做,就希望孩子成绩好。结果孩子什么事都不会做,最近和老师闹矛盾被请家长后,还和爸爸打架,抱怨妈妈唠叨。
第二个妈妈则事事都偷懒。孩子最近冬天的外套不会洗,拿回来给她妈妈洗,结果她妈妈竟然忘了,然后这个孩子就默默的自己把衣服洗了。
有一次这个孩子回家,刚好遇到全家都在亲戚家喝喜酒,电话里他妈妈告知他厨房里有面条,自己煮。然后被邻桌的朋友听到了,说了句:“你这怎么当妈的,孩子好不容易放假回家,饭都不给做。”可她哪里知道,这个孩子就是这么被训练的听话懂事。
聪明的父母都有点懒,父母越懒,孩子越懂事。
厉害的父母都有点狠,父母越狠,孩子越优秀。
其实很多人都明白不能对孩子事事周到、保护过度,但大多数父母常常会觉得为孩子付出了一切却还觉得不够。
现在的父母小时候吃的苦较多,所以才会如此爱自己的孩子。但惯子如杀子,爱虽然无条件却是有原则的。
也有父母顾虑,认为孩子读书压力那么大,如今社会生存压力这么大,哪有时间让孩子做家务,哪敢让孩子独自去干些什么。
还有一位妈妈,她孩子在读三年级时,有人提议她帮孩子报户外徒步或者户外野营的夏令营。她打死也不敢报,只要想到孩子要自己一个人在外面住,还要在户外徒步、甚至做饭,她就担心。
但她知道必须锻炼孩子的独立生存能力,在她亲自去探营以及各种比较、确信足够安全之后,她终于跨出了这一步,让孩子去参加户外徒步。最后的结果让她惊喜不已,她的儿子回家以后竟然会主动帮她洗碗,还会教育弟弟“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
一次放手换来的是一个更懂事更体贴的孩子。
只有让孩子明白了父母的辛苦,明白了要为自己负责,孩子才不会一边依赖一边嫌弃。而父母也不会一边付出一边抱怨。
孩子,别让父母越付出越心寒;父母,别让孩子越依赖越蛮横。
曾经看过教育专家尹建莉老师的一段话,她说:
“强烈的母爱不是对孩子恒久的占有,而是一场得体的退出。母爱的第一个任务是和孩子亲密,呵护孩子成长;第二个任务是和孩子分离,促进孩子独立。”
的确,我们既要使孩子感到满满的被爱,又要帮助他成为独立的社会人。做父母的,需要有足够的心胸与智慧,让爱与责任陪伴孩子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