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个来访者Y先生,他咨询的原因可能很多人身上都存在:面对越亲近的人,越难说出符合“文明礼仪”的话。比如:
- 夸奖妻子的饭菜很美味;
- 感谢岳父母帮忙带孩子;
- 祝福妈妈生日快乐。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数,明明那些赞美、鼓励、感谢、祝福的话语已经在嘴边了,可就是说不出来。如果说是指责、诅咒、谩骂的话语得到控制,还是好事。可这些人人都爱听的话,偏偏死活说不出来。
更令人费解的是,对于那些不太熟悉的、刚刚交往的人,这样的话轻而易举就能脱口而出。不过,随着关系的增进,慢慢地,再说这些话就感到尴尬、窘迫或不自在了。
Y先生的情况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体会,至少我认识的人中,90%左右都有或轻或重的表现。最常见的解释,就是“客套显得生疏”。但我觉得这个解释太表面,如果这个说法成立,那岂不是说我们跟他人打交道时越是不表达友好和感恩就表示越亲近?
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并且,传统文化也好,宗教教义也好,还是各种人文科学,都在教育我们要礼貌、要感恩,那么,为什么这种现象还那么普遍呢?
马克思说过: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其实人与人的关系都是早年的母婴关系的强迫性重复。
人虽然是有自我意识的高等动物,但在2岁之前,依然和低等动物一样——不分你、我、他。幼儿尽管知道什么是自己的胳膊什么是桌子,但他却只是把外在的物体当成自己的延伸而已,尤其是妈妈,幼儿更是不会把她当成一个实在的客体。
最初的最初,哺乳的妈妈是孩子唯一的食物来源,婴儿要想喝到奶,就得对乳头发起“攻击”,才能得到“战利品”。而被攻击的妈妈,并没有用同样的攻击态度报复婴儿。长此以往,婴儿从妈妈那里体会到了安全,与妈妈的关系日益紧密。加上他分不清主体与客体(自己与妈妈),于是就有一种和妈妈合为一体的感觉。妈妈只不过是自己的延伸。
以上是从婴儿的角度来看,中国有句俗话:一个巴掌拍不响,妈妈在婴儿的上述感觉的形成中也起着决定作用。
有两种妈妈。
第一种就是上文提到的,完全满足孩子的需求,也不对他发脾气,这样的妈妈造就了孩子安全感的同时,也把孩子牢牢地拴在了身边,形成了高强度的母子联结。
第二种妈妈和上一种完全相反,即使也给奶吃,但态度会很不情愿甚至在与孩子互动是表现出不耐烦和厌恶。婴儿的攻击(吃奶)行为得到妈妈同样的攻击反馈,这让他非常困惑——继续吃会很难受,不吃就会挨饿——于是他形成了不安全型依恋。但是,与安全型依恋的孩子一样,他对妈妈也有一种强烈的联结欲望——只不过,这种联结欲望只不过是孩子单方面的要求——与前者的联结欲望是完全不同的感受。
无论是哪种母婴关系,这个婴儿成年后,都会将这个关系移情到其他人身上。这也是我们理解某人人际关系模式最根本的入口。
可孩子毕竟要长大,要成为独立的个体,这项任务在产生了自我意识之后便开始了。对于第一种母婴关系模式的人来说,尽管安全感满满,但由于妈妈始终抓着孩子不放,不断暗示孩子“没有我你活不下去”,如此一来,孩子的独立性就会受到遏制。
对第二种母婴关系模式的人而言,不安全型依恋的孩子为了弥补内心的缺失,始终在向妈妈寻求那份联结,于是独立性也发展不足。将这两种母婴关系模式带到成年之后,一个既明显又难以察觉的问题就是:与他人建立关系和结束关系都是一项难事。
明白这个道理之后,我们再来看开篇的案例,Y先生以及很多人,他们对亲密的人说不出“好话”,是因为“好话”意味着礼貌和礼仪,这是跟不亲密的人保持距离的策略——中间隔着一道礼貌的墙,我不用为我要和你建立关系而焦虑。同样,有了这道墙,我们结束关系也很容易。
反过来说,如果一旦和亲密的人礼貌起来,那就意味着我们之间隔着一道墙,我和你就不再亲密,我不想和你失去原先的亲密的关系,因为我还想从你那里获得安全感。对联结的强烈需求,导致他不愿意使用象征结束关系的“礼貌”行为。
写到这突然想到我昨天去办理网银业务,由于是自助办理,大厅的保安一直在旁边帮我,我也道了谢。然后又去办理存款,都结束之后,在我出门之前,我下意识刻意地对那个保安说“谢谢了”。出门后我突然意识到,我之前的谢谢的确是在表达我的谢意,而最后的谢谢则是在表明我要结束我们之间的关系——正如我进来之前一样——和他们本来就毫无关系。
你们对此有什么看法呢?欢迎留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