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生完二宝那会,我简直一个头两个大。
大宝正处于“糟糕的两岁”,二宝又是个不折不扣的“落地醒”。我丢不开这个,又放不下那个,深切体会到什么叫“分身乏术”。
有一次,带俩宝回娘家,我见识到了什么叫“别人家的孩子”。
邻居生了一对双胞胎女宝,比我家二宝大一个月,只有她一个人照看,而且里里外外只有她一个人:给俩小宝喂奶,换尿不湿,买菜,做饭,洗衣服,还要下地干活。
我遇见她时,她正悠闲地站在家门口嗑瓜子。我简直是一万个羡慕嫉妒啊。
反观我自己,和婆婆俩人,照顾两个孩子,还鸡飞狗跳,濒临崩溃,丝毫没有休息的时间。
“她怎么做到的?”我问我妈。
“两个孩子吃饱就睡,而且一觉能睡三四个小时,基本不用抱。”我妈说。
“不哭吗?”
“不哭。”
我惊讶地下巴都要掉下来——这绝对的天使宝宝啊,太乖了吧!
时隔六个月,我再次回娘家时,又见到了那个邻居,用婴儿车推着她的双胞胎女儿,在溜达玩。终于见到了天使宝宝的庐山真面目,脸蛋又圆又大。邻居自豪地说,爱睡觉的宝宝,脸蛋都很“喜人”。两个小姑娘真的很乖,坐在小车里,不哭不闹也不笑,我俯下身逗她们,她们也只是冷漠地看看我。
回到家,看到调皮的大宝和缠人的小宝,我突然感觉那两个小姑娘很可怜。
心理学书上写道“如果妈妈渴望一个安安静静的‘乖婴儿’,只有吃喝拉撒的需要,对他除此之外的任何举动都不愿理睬,甚至打击,那么孩子只能主动削弱自己的生命能量,仅剩一点维持活命,不再对这个世界发出呐喊,成为一具悲哀的行尸走肉。”
前些年,有一种育儿方法,受到很多年轻父母的追捧,叫做哭声免疫法。是说如果孩子哭了,不要马上去抱,等到他不哭了,再去抱,这样孩子就会越来越乖。
果真是这样吗?
有网友反馈,她就是“定点哺乳,极少抱孩子,她的孩子两岁多了,异常地‘乖’,偶尔哭几声,只要大人一说他,马上就不哭了,就连脚被划伤拖了一地血脚印也不叫疼。”
心理学家点评“两岁多的孩子已经像僵尸一样,未来精神分裂或者重度人格障碍的可能性极大。”
孩子降临世界之初,除了最亲近的母亲,周围全是陌生。可是当他用哭声呼唤母亲,想要一个温暖的怀抱,一顿甘甜的乳汁时,却没有任何回应,他该是多么煎熬,多么绝望!他此时缺失的安全感,以后又该到哪里去寻找?
明白了这些,只要听到宝宝的哭声,我马上丢下手里的所有事情去抱他。不要怕他会因此变得不乖,放不下,即使我们一直抱着他,又能抱多久呢?很快他就会学会走路,就会挣脱母亲的怀抱,自己去探索这个世界。
“乖”是一个枷锁,被套住的孩子,一定有一颗遍体鳞伤的心灵。而父母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给孩子套上枷锁时,却从没关心过孩子是否快乐。很多孩子终其一生,都在努力去挣脱它。
蒋方舟年少成名是多少家长眼中的“别人家的孩子”,小时候的她在母亲的引导下表现出了非常优秀的写作天赋。
然而,当有人问起她妈妈的教育窍门时,妈妈坦言,女儿并非写作天才,只是从小被她严格教育,女儿一直“乖乖听话”地按妈妈的要求去做而已。
长大后的蒋方舟确实取得了超越同龄人的成绩,可她却常常为自己“讨好型人格”感到苦恼。她不敢轻易地拒绝他人的请求,哪怕是自己做起来很困难的事情,她也会勉强自己答应。她最害怕的就是让身边人不开心,甚至他人的不开心根本与自己无关。
成年后,脱离了妈妈的管束,蒋方舟终于开始“叛逆”,在最受关注的时候放下一切去国外留学,选择说出自己内心一直就有的困扰,虽然会因此掉粉。她做了这么多努力,就是为了寻找真正的自我。
当妈以前,我最欣赏别人培养出来的乖孩子。可是当妈之后,学习了越来越多的育儿知识,懂了些婴幼儿心理,每当看到那些看大人眼色行事的乖孩子,我就仿佛看到了他们甘当配角、刻意讨好的内心。长大以后,也许他会有光鲜的表面,却只有他自己知道,也只能自己承受,傀儡一般可悲的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