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今我们或多或少都有些信息焦虑症,往往会感觉自己如果慢慢阅读就会落在人后,对此感到着急。打开朋友圈,到处可以看到3分钟读完一本书,8分钟听完精华书的内容。随着这类内容的层出不穷,大家阅读方式其实也跟着发生了改变,越来越多的人想通过一眼就读懂全书成为主流。
什么是真正的阅读?
盲目地几分钟读完一本又一本,真的比不读书好吗?在高速信息时代,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迷失了阅读原本的意义和快乐。
“这是本不错的书但这本书有点难懂,有空再读一遍才行。”我们在阅读时常会有这样的想法,却无法下决心真正的再去读一遍,因为发现周围还有大量评价不错的书等着阅读。于是我们以各种理由不会再读一次,因此大多数的书都只会拥有只读一遍的读者,不相信,说说在你身边会对5本以上读过3遍以上的书的人有多少呢?
当我们遇到难懂的好文时,我们大脑中冒出来的第一个想法就是“这一定是理科生写的,只熟悉技术和逻辑,不了解文章的写作技巧。写出的文章差评,一点都没有趣味性,故事性。只会简单地认为只要作者自己看的懂,随便解释一下读者应该就能明白,难道不知道要有客户思维吗”。
我们会将错误统统归咎给写文章的人,认为是他们写作水平太差,无法写出适合大众的文章。所以当遇到无法读懂的文章时,只会认定是作者文章写得不好,而没有人会说是自身的阅读能力不足。
阅读那些了解的文章往往特别轻松也容易理解,因为都是一些浅显的故事和词语,我们从中得到了很大的乐趣。而阅读不熟悉的文章时会缺乏耐心,所以当我们阅读的文章时,不由自主避重就轻地阅读容易的文章,遇到长文难文时,稍微感到困难就跳过放弃阅读。
语言学大师外山滋比古认为,阅读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阅读已知信息的α型阅读,一种是阅读未知信息的β型阅读。虽然大部分人更偏爱轻松愉快的α型阅读,但具有挑战性的β型阅读才是让人打开大脑,收获新知的最佳途径。
出版社和网络作家对此特别用心,为了避免出现阅读障碍,书写的愈来愈容易理解内容越发八卦,用词也简单易懂,预先消除了能让我们产生抗拒阅读心理的内容。诱导我们进行简单的α型阅读,为了满足我们需要,精心制造出大量迎合我们的简单书籍和鸡汤文章。
当我们不断接触这类书籍之后,遂以为用这种简单语言表达的才是正常读物,而β型文章虽然很重要,却因为阅读有难度而被我们归为无趣的文章而排斥,搁置到角落。我们在阅读书籍、写文章或者交谈之时,从头到尾都在用α型,却产生了自己在运用非常高难度语言的错觉。
阅读有何障碍?
在阅读未知时面临会碰到两重障碍。
首先出现的障碍是语言和文字。文章之所以难懂,就是因为里面的词义可能涉及多重含义。如同我们常调侃英语一样“所有的26个英文字母我都认识,但是组合起来我就不认识”,遇到不认识的词语可以查字典,或者靠人点拨,用这样解决方式认识未知的词语,从事未知的阅读,还不算很辛苦。
真正麻烦的是另一种障碍,就算了解文章或词汇的意思,但是读完文章后依然云里雾里。如同我们读论语一样,文章中文字都认识,但其内容很难读懂,其文中意思我们也很难表达出来。
例如在《必然》一书中很多所用的词语与实际事物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关系。这种文章并非简单地更换词语或语句就能够让我们理解。因为就算是老师想要真正地讲述这些词语也非易事。阅读未知的最难的地方,就是突破第二层障碍。
我们该如何阅读?
现代人都比较重视实用的读书方法,因为很多人读书是为了得到直接的利益。想读、应该读的书有很多,让人安静地坐着、埋头重复阅读一本书,一般人都会感到心烦。
而经典的书籍当然不可能一读就懂,这类阅读只有通过不断重复阅读难懂的内容才能读懂,达到提升阅读未知的境界。只有重复阅读十遍、十五遍才会体会到阅读的乐趣。无论多么难懂的文章或书籍,只有反复阅读才会理解文章的意思,这就是所谓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我们有必要重新深思自己的读书方法,如果我们只是大量阅读,把重心放在“量”的问题上,变得我们读的越快,越感觉自己能力变弱。却不提出妥当的解决方法,忽略潜藏在阅读量背后“质”的问题,将会对自身造成极大的困惑。
摆脱海量信息的纷扰,细细品味哪些与我们渐行渐远阅读的快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