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住在长沙某小区,常能听到社区每天定时的高音喇叭播送重要的通知或温馨提醒居民需要注意的事项,尽管周围的环境并不是很好,街头每日喧哗不停,但听到这久违的高音喇叭声,我感觉很亲切,不觉得是噪音。同时,还让我怀念起小时候在老家农村及上学时的高音喇叭伴我走上新闻写作之路。
上世纪七十年代,交通和通信不发达,在农村很多重要的、紧急的信息都是通过高音喇叭来传达的,它传播速度快、覆盖的范围宽、到达率高,在那个时代的农业生产等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老家所在的公社那时就在公社所在地的山坡上装有一只高音喇叭,由公社的广播员负责高音喇叭的开、关。虽然高音喇叭安装地点离我家直线距离至少有两公里,但播音我能听得很清楚。那时每天早上6点至7点是第一次播音,晚上7点到8点是第二次播音,遇有重要事情还会随时播音。
我印象较深是,每天早上开播时,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播放《姐妹们喜晒战备粮》的女声合唱歌曲:“姐妹们喜晒战备粮,丰收的歌儿四处扬。手拿着簸箕走得快,人逢喜事精神爽,精神爽!”
然后便是公社广播员用方言播送的通知、或有关农事方面的信息,以及最近涌现的好人好事等等。接下来是6点30分开始为期半个小时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到七点报时:“刚才最后一响是北京时间七点整”,当天第一次播音结束。
那时候,我早上几乎都是被高音喇叭给叫醒的。早上寻猪草、放牛或出集体工时,还能一边听着广播。那时我所得到的新闻信息大多来源于公社的高音喇叭。
公社召开大队干部、生产队长等会议或大型活动,都是通过高音喇叭进行通知,同时还通过高音喇叭介绍科学种田的有关知识,及时提醒各生产队给农作物施肥、防治病虫害等。除此以外,高音喇叭播放最多的就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和革命歌曲。
我印象很深的是,1976年8月我考上高中和1979年8月我高考上线参加体检的信息都是通过公社的高音喇叭播送以后得知的。
由于那时我家里没有时钟,上学需要掌握的时间全靠公社的高音喇叭。公社的高音喇叭结束当天的第一次播音是七点整,上学的这一天,我不管是在寻猪草、放牛还是出集体工,或做其他什么事情,这时都得收场回家,不然上学就会迟到。
读初中和高中时,学校里也有了高音喇叭。不过,那时学校的高音喇叭不会经常播放。一般都是做课间操时才会开一下,用于广播体操领操。
高考后到省城读书,学校设有广播站,每天起床、早操、早餐、中餐、和晚餐时间都会开高音喇叭,除了播报重要通知外,也会播报一些学生的稿件。
我听校广播站播报的学生稿件多了,自己也开始着手写稿投稿。我的新闻写作起步也就从那时开始的,每个学期都会给校广播站写一些稿件,每次校运会期间,我都是现场的通讯员。在校三年时间我多次被评为校广播站的优秀通讯员。
参加工作后单位小没有广播,但有黑板报和墙报,我又成了单位黑板报和墙报的编辑,后来就把撰写的稿件向县广播站投稿,然后再上级报刊、电台、电视台投稿,并成为一名业余新闻报道员,还曾被聘为多家报刊和电台的通讯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