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时,听宿舍姐妹说起过“一个人的性格,与恋人的交往模式很大程度上受到童年经历的影响”。我觉得新奇,但也并没有在意。什么心理学,能跟概率、微积分相比么?那时宿舍三个姐妹都到学校有名的心理咨询中心咨询过,我还窃喜,我心理咋就这么健康呢?
现在想来,那时的自己就像一个不知道什么是疾病的孩子,生病了躺着,拖好了又奔跑。开心、难过,不断往复。觉得这些都是天晴下雨般自然而然的事,完全被自己的无名所左右,不知道自己可以去深入了解甚至改变自己的内心。
遇到了这本书,我反观了和男朋友、原生家庭成员之间相处中的问题;如获至宝地学到了一招分析问题、认识自己和他人的工具;通过自省去改变已成形的内在关系模式;如何为下一代去构建新的家庭相处模式。
书中提到:
恋爱,其实是将我们在童年时与父母等家人形成的内在关系模式淋漓尽致地投射到成年后与爱人的外部关系上来。这种投射是相当恒定的,与年龄关系不是很大。一个人在处理与朋友和同事的这类关系时,可以较好地运用理性,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但是,在深度的情侣关系中,没有谁愿意控制自己。
意识上,我们都在追求快乐和幸福,并且一定有相应的人生哲学;但潜意识上,我们都在追求自己所习惯的情绪或情感,这是致命的诱惑。
看到这句,我自己惊呆了,说得这么准确,事实又让人难以置信。是的,我们都在说追求快乐幸福。然而当幸福来敲门的时候,我们往往拒之门外,追求另外一种刺激。
刚开始谈恋爱的时候,我觉得男朋友很好,对我也好,无可挑剔,可总是隔三岔五地想和他吵一架,然后把自己吵得大哭一场。他经常被弄得莫名其妙。我想起小时候家里发生最刺激的事就是:父母为了父亲喝酒打牌不干活在家闹得天翻地覆,然后我们姐弟三个抱着母亲大哭一场,父亲再向母亲认错,一家人又好了。仿佛哭闹才能证明家人之间的爱,才能证明我们都是为了对方好,都是为了一家人好。哪怕今年春节,一家人出来旅游,按说家里经济条件好很多了,再也不用为以前的烦心事吵闹,一家人应该和和气气共享天伦之乐。但是我发现,事情不是这样,为了芝麻点儿小事,又要初一饭桌上出走,闹得人仰马翻,个个涕泣涟涟...囧...当时我就带着哭腔问,为什么这么小的事儿还要吵架?没人思考,也没人给我答复。带着这个问题我一眼就瞅上了这本《为何爱会伤人》。终于,我找到答案了。是的,我们这家人,已经习惯了这种激烈暴力的沟通方式。
那,童年的影响那么大,真的就只能活在童年的阴影里了吗?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真的就没办法了吗?非也,还是有救的。
一个内心较和谐的人,会愿意自省。于是,对这样的人而言,他的确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懂得爱。然而,一个内心冲突太激烈的人,会拒绝自省。对他而言,年龄越大,遭遇的爱情挫折越多,内心越自卑,越抵触反省,爱的能力反而可能越来越差。
老祖宗教育我们: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一个人只有自省,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接受不完美的自己,yes,it is what i am;想象一下,what i wanna be;告诉自己,从今天开始我要用药啦,去掉这沉疴顽疾;这样才能磨练塑造更完美的自己。
诚然,we all know,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那我们已经受过这么多苦,伤了那么多心,最后有幸做了心理矫正术,走上幸福之旅。如何为我们最爱的孩子铺就幸福道路的开始呢?我一直认为,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不是学区房,不是足够的钱财。而是,无论顺境逆境,他都能拥有获取快乐的能力。他能学会爱、信任、独立与自强,并把这些好的东西不断地在他的人生中进行一遍又一遍的重复。
建立好的强迫性重复,最好的办法就是父母在孩子童年时给他爱与支持,同时尊重孩子的独立性,给予他足够的信任。那么,孩子就会学到爱、信任、独立与自强,并把这些好的东西不断地在他的人生中进行一遍又一遍的重复。
当然,父母如何在孩子童年时给他爱与支持,在本书中没有更明确的教导。希望每一位父母都能重视孩子的童年,也希望有经验的父母们、专家们能推荐一些相关的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