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人物心理读书
《史记》小故事(二):周礼

《史记》小故事(二):周礼

作者: 三国陇貌 | 来源:发表于2022-12-25 09:07 被阅读0次

    远古时代,生产低下,物资匮乏,人们的首要任务是填饱肚子活下去。大家都在温饱线上挣扎,权势啥的都是浮云,谁会整天想着勾心斗角、争权夺利,谁最强壮,最能带领大家,在恶劣环境生存下来,谁自然就是首领。

    慢慢的,生产上去了,大家填报肚子后,发现还能多些粮食,食物种类也慢慢多了。多出来的食物,多出来的好东西归谁支配呢?当然归大大小小的首领们支配了。大家接着发现,谁掌握了好东西的支配权,谁不仅能吃饱,还能吃好,还能优先度过饥荒,以前带着大家干活,现在指挥大家干活,女人们也愿意跟着他们。原来当首领这么多好处,我为什么不能当呢?于是就有了有了内卷。这个时候,谁最会管事,最善于摆平,大家就会让谁当首领,毕竟能多出来的东西很少,哪天碰到天灾人祸,又得大家一起拉饥荒。

    几千年过去了,生产又发展了,剩的东西更多了,只要没有大灾大难,一般不再拉饥荒了。这个时候首领想,反正剩的东西多了,谁干也不大会带着大家拉饥荒,谁更强壮,谁更会管事就不那么重要了。既然这样,谁干也是干,肥水不流外人田,不如让我兄弟干,让我儿子干,于是就有了家天下。

    家天下也有烦恼,兄弟不止一个,儿子不止一个,谁来干呢?当然成年兄弟、儿子接茬干,毕竟年纪太小控不住台面,好在那时普遍寿命不长,大家轮流坐庄,都有机会,兄终弟及、父死子继混着来。随着首领们体力活越来越少,寿命越来越高,兄弟儿子毕竟亲疏有别,再怎么着还是儿子亲,另外毕竟母系氏族遗存还在,还得靠儿子母族保驾护航,慢慢形成了有子立子,无子立弟,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继位潜规则。那时还没有集权,没有绝对权威,潜规则毕竟是潜规则,也没有绝对权威,理论上兄弟儿子都有机会,这就不可避免,激烈的争斗还是时不时发生的。

    后来出了一个伟大的人物,周公,周公的故事留在下一篇详细讲,这里只讲他是怎么解决继承问题的。《史记•鲁周公世家第三》:成王在丰,天下已安,周之官政未次序,于是周公作《周官》,这个《周官》后来又叫做《周礼》。

    周公是成王的嫡亲叔叔,成王他爹武王在位时,周公和太公一文一武,左膀右臂,武王在牧野干纣王的《牧誓》这样的大文就出自周公之手。《史记》将周公世家列在第三,世家第一吴泰伯,本来位子是他们家让出来的,不管主动还是被逼吧,算是一种补偿,世家第二姜太公,既是头号武臣,又是重要带资合伙人,还是成王母族,前面两家地位都是不可替代的,周公排第三,可见其地位。

    成王在位,尚在襁褓,以周公的地位和势力,加上嫡亲弟弟的身份,继承大位也是有资格的,甚至比抱在手里的成王更有资格。但毕竟成王前有武王遗言,后有母族保护,再加上武王兄弟众多,周公虽然出众,毕竟支持势力分散吧,另外殷商残余势力还在虎视眈眈,强上难免分裂流血,甚至让殷商残余死灰复燃,几代人的努力付之一炬。

    总之不管怎么样,周公做了最有利于周王朝稳定和长治久安的选择,一生以臣事君,从未僭越,并且以他的退让成功压制了其他兄弟和外部势力的蠢蠢欲动之心,毕竟我这么牛都没跳出来,你们谁敢跳出来,我就灭了谁。没有周公这个明智选择,也许就没有周王朝八百年基业。

    为了尽可能地把漏洞都堵上,周公最终把潜规则弄成了明规则,就是《周礼》。《周礼》核心就是规定了君臣、父子、兄弟、上下要各安其职,各尽本分,谁守礼谁受到尊重,谁不守礼,谁就被群起攻之,这样一般大家都不敢乱来,社会结构就稳定下来了,周王朝的天下就稳定下来了,当然社会结构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发生聚变就另当别论了。

    站在我们今天的视角,《周礼》是维护统治阶级统治,禁锢百姓的,站在当时的立场,何尝不是历史的选择,是一定社会阶段的必然产物。周公伟大,不仅仅是制定了《周礼》,更以他这个超重量级人物一生的行动,为《周礼》做了最好的诠释,使《周礼》从成文逐渐到社会阶层的普遍认可。所以说,再好的法,也要上层人物,特别是上层重量级人物带头遵守,才能发挥其作用,所谓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如果上层凌驾甚至践踏法,只是拿来当做控制底层的工具,是不会得到普遍认可的,再好也是一句空话。

    从这个意义讲,周公履行了自己的历史使命,说周公是周王朝八百年基业幕后奠基人也不为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史记》小故事(二):周礼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kzwq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