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夜里,呆在小小值班室一隅,百无聊赖。手机上翻看了一部影片,片名《忠犬八公的故事》,我更愿意写成“八公的故事”。
美国,某个小车站。教授帕克下班回来,遇见了一只走失的小狗,无家可归可怜的样子。教授抱起小狗,请车站站长暂且收留,好等主人来认领,遭到拒绝。教授不忍抛弃不管,只好将它带了回家。一开始妻子反对养狗,后来,看到丈夫和女儿如此喜爱,况且小狗十分可爱,改变了态度,支持收养。教授给小狗起了一个名字,叫八公。
随着八公的长大,跟帕克一家熟稔起来。尤其是和帕克,关系十分亲密。一起玩耍,教它捡球。甚至一起洗澡,亲吻互舔。送教授去上班,下午五点到车站等候教授回家。这成了平常易见的一幕。这天,八公咬着球来到车站,表示出不让教授走的意愿。教授不明就里,仍然去上班。不想在上课时突发心肌梗塞离世,没能再回来。而八公仍一如既往的在车站等候帕克。这一等,四季交替,竟等了九年,直到老死去。
最感动我的,是教授死去后,八公在一年年等候中老去。老了,行走不像年轻时敏捷,变得迟缓,甚而艰难,即便这样,仍照常去车站等候。以前,是跑着快步。现在,是步履蹒跚的走来,慢慢地趴下身去。它相信主人不会忘记它,也一定会回来。它不能失约,也不可能失约。
尽管帕克的女儿要收养,八公自己跑了出来,夜里就在车站火车头草地上休息,到了时间,就出现在老地方坐等。
八公的忠实友好,赢得了大家一致的尊敬和喜爱,不时拿食物来喂它。帕克的妻子过来看它,想起过去帕克与八公的亲密,想起恩爱的丈夫,触景伤情。现在主人不在了,八公还在痴等。一旁卖热狗的小商贩见了也感动得掉眼泪。
事情很平常,个人不足以用文字来还原,表达这一种感动。只有看了那些画面、情景,自然有体会。
据了解,这部影片根据真实故事改编。
故事原发生在上世纪30年代的日本,八公于1923年生于日本大馆市,当它的主人东京大学教授上野英三郎于1925年去世后,八公在第二天就回到了涩谷火车站,并一直等了九年。八公死于1935年3月。今天,一尊八公的铜像坐落于涩谷火车站外他一直等待的地方。
有记者报道了八公事件,1987年在日本拍成了电影。而我所看到的影片,则是美国随后翻拍的。
我在想,八公为什么会这样忠诚呢?是单纯,是报恩,还是愚忠?
不管怎样,对一个对自己好的人念念不忘,是应该得到肯定和赞扬的。九年如一日,难得可贵。这一点,是人所不及的。为什么人反而不如狗呢?因为人不单纯,易变,甚至不懂得报恩。人自认为高级聪明,实际上是自私。
草木动物不同,它们朴实,没有复杂的想法。你对我好,我必加倍回报,不惜付出生命。之所以感动,是人需要这种情感和品质,是希望人也有这种情感品质。因为缺乏,所以可贵。
这部影片,主题好像是说忠诚。我并不赞同这样的说法,至少我不是这样来看。我看到的是一种情感,一种品质。而不在于什么忠不忠诚。八公的行为是自然而然的,是情之所至。
我同意帕克外甥在讲述八公故事时的诠释:忠诚的意义在于,永远都不要忘记爱过的人。
在网上,还有对这部影片不同角度的解读:
“美国拍《忠犬八公》的电影,是希望日本永远做美国的忠实走狗,所以通过电影来对这种愚忠进行美化。
日本当年借助对忠犬八公的大力宣传,向国民灌输愚忠的观念,推行军国主义思想。日本把所谓忠犬八公捧上神坛,实质上就是一种错误的价值导向,希望日本士兵像忠犬一样誓死效忠日本天皇。”
对此,表示理解,有存在的道理。
只是,我更愿意把它当作一部感人的影片来看。在这样寒冷的冬夜,也确实传递给了我一种温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