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思考:为什么有时候明明知道自己做了梦,醒来之后什么也想不起来;而有些时候,却能清晰地回忆起梦中的细节,甚至能写成生动的短篇小说。
也有过一些说法,有的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有的却说“梦境是相反的”,两种论断完全相反,那我们到底该相信什么?
学习了心理学相关课程和再次翻阅课本《Psychology》后,我对梦有了更多深层次的理解,下面就从几个方面对梦进行讨论。
1.睡眠
提到梦,大家自然而然就会想到睡眠,这两者形影不离。因此想要了解梦,首先就要对我们自身的睡眠有所了解。
(1)昼夜节律(生物钟)
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切的作息跟随太阳的变化进行,现代人也是类似。
夜晚,当我们关闭所有亮光,视网膜上的蛋白质传递信号到生物钟脑区(Lavie,2001;Young,2000),通过促进松果体分泌褪黑素(促进睡眠的一种激素,大家应该也听过,很多人通过服用来助眠。)让我们产生困意,那么相应的,当白天到来,这种褪黑素相应减少分泌,我们也会清醒过来。
(ps:大家睡觉的时候最好拉起窗帘,不要开灯哦!)
(2)睡眠阶段
睡眠研究者们通过电极测量人体睡眠时的脑波活动,眼动,肌肉紧张度,发现了睡眠的周期性阶段。
睡眠的一个周期大约持续90分钟左右,每个人晚上都会经历好几次睡眠周期而每个周期的睡眠又包括以下阶段:

第一阶段睡眠:大概会持续五分钟,人体会感受到奇异的现象,比如感到自己的身体正慢慢下落,或抽搐一下。
第二阶段睡眠:进一步放松后进入第二阶段,大约20分钟,在这个阶段你可能会比较容易被叫醒。而含混无意义的梦话通常出现在这个阶段。
第三、四阶段睡眠:这两个阶段都属于慢波(波幅很大)睡眠,但第四阶段更加强烈,大约持续30分钟,因此第四阶段也属于深度睡眠。在第四阶段里,你很难会被叫醒。儿童的尿床和梦游也大部分在这个阶段。
快速眼动睡眠:在第四阶段结束后,会再次快速经由第三第二阶段到达快速眼动阶段。顾名思义,这个阶段里你的眼睛每隔半分钟都会围绕眼睑瞬间转动,并伴随心率增加,呼吸加快,但是肌肉放松。
在这一阶段,可以真正宣告:梦开始了,虽然在前面的阶段也会出现梦,但那些梦境会更加单调,短暂。所以,这也揭示了一个事实——每个人每天都会做梦,只要你的连续睡眠时间达到一个小时以上。值得一提的是,快速眼动期的梦境往往非常生动,形象,能成一个故事。
2.梦境理论
关于我们为什么会做梦,心理学家们有不同的理论。
(1)弗洛伊德理论(精神分析)
(虽然很多人一提到心理学就会想到这位大神,但实际上弗洛伊德在真正的心理学科学中很少被提及。)
他认为我们的梦境与他提出的两个说法有关:显性内容(我们梦的故事线索,有时追溯到前一天你干了什么事)和隐形内容(例如我们无意识的驱力和愿望)。
通俗点说,从我们内心的渴望可以解释我们做梦的内容,他甚至认为,一切梦境都可以从性渴望追溯。
将一切与“性”关联,是弗洛伊德的特点。不过这种观点几乎退隐,让位于现代的其他观点。
(2)激活整合理论
另一种理论认为,梦是大脑试图对神经活动(大脑随机的神经活动)赋予意义的表现。
通俗点说,这个观点认为,我们睡梦过程中,大脑的神经活动是随机的(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同的动作,言语,思考会对应特定的神经活动),那么大脑就会对其进行自动地解释。
例如,如果你在睡梦中手被蚊子叮了一下,你的大脑可能就会想象成你被同学恶作剧用笔戳了一下,然后编排出一系列故事。
3 总结
关于我们为什么做梦,其实科学家们一直有争论,有的人推翻弗洛伊德和激活整合理论,建立其他的理论。也有人认为,梦境不可以只有一种解释它应该是复杂的。不过不管怎样,他们都肯定快速眼动睡眠对于人类的意义。
总之,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不惧怕做梦,接纳梦境,欣赏梦境,万一哪一天物理学大牛们真的发现了平行空间的存在呢!

搬运总结整理自《Psychology》David G. Mayers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