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人们是用中药来治病的。在中药中,有用脊椎动物的骨骼化石研磨成的“龙骨”入药、来治身体虚弱等疾病的处方。在明清时期,龙骨的一个重要来源就是刻有文字的甲骨。
那时候人们经常发现甲骨,这些甲骨上面有的有字,有的无字。
甲骨文出土最多的殷墟小屯村的村民经常挖掘甲骨来出售,但因为有字的不好卖,所以他们往往先将上面的字刮去再卖。有个叫李成的村民专门收集龙骨卖给药店,每斤得钱六文。
这样的事情持续了几十年。可见,出售龙骨的行为对甲骨文破坏很严重,而且毁坏的程度比之前的历史时期更严重。
那么甲骨文是如何发现的呢?
首先来介绍一个人——王懿荣(1845—1900),山东福山人,字正儒,号廉生。他于1880年考中进士,授翰林。他酷爱金石文物,曾在多地购求,为了购得文物,经常“典衣以求之,或质他种以备新收”;他还经常与著名的金石学家陈介祺、潘祖荫、吴大澂等人切磋学术,因而对文物的鉴定和文字的考释有较高造诣。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身为京城团练大臣的王懿荣以身殉国,他“吞金二钱不绝,复仰药仍不绝,遂入井”(《王文敏公年谱》),是一位视死如归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甲骨文最早就是由王懿荣发现的。
清朝时,有一个古董商叫范维卿。他经常将自己从安阳农民手中收购的甲骨带到北京,请当时的国子监祭酒王懿荣辨识。王懿荣认出这是古代的文字,并高价收购甲骨。
至此,甲骨文被正式辨识出来。从此,甲骨文进入挖掘、著录的阶段,从而为科学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