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读书笔记
从《钱学森传》看人文教育

从《钱学森传》看人文教育

作者: 贪饕 | 来源:发表于2017-04-12 12:51 被阅读58次
    从《钱学森传》看人文教育

    钱学森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他出生于书香门第的钱氏,一个拥有近千年人文传承的江浙旺族。他年少立志,年长远行,在海外取得了辉煌的学术成就,让趾高气扬的美国科学界深深的记住了这个名字。他是当之无愧的两弹之父,国之瑰宝。纵观钱学森的一生,我发现他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写满了爱国与奉献。洋洋洒洒的数十万言也不过是这两个词的诠释与注脚。

    由钱学森的人生经历,我退而思之,老一辈海外学人,在面对祖国召唤时,放弃优渥的物质生活,是那么义无反顾。在上世纪50年代回国以前,钱学森在美国可谓是人生得意。他师承航空动力学大师冯·卡门,取得了加州理工学院的博士学位,之后又发现了卡门—钱近似公式,在空气动力学领域中做出开拓性的研究。1948年担任古根海姆基金会喷气推进中心主任,获得了学校的终身教职等等。而且与妻子蒋英琴瑟和谐,人生如此夫复何求。

    从《钱学森传》看人文教育

    而此时他的祖国,虽然取得了新民主义革命的胜利,新政权的建设如火如荼,但是依旧危机四伏,内有特务残敌之破坏,外有美帝苏修之封锁。满目疮痍,百废待兴。苦难的中国迎来了新生,却依然无法安享和平。钱学森身在海外,却依然心系祖国。他排除万难毅然回归,一头扎进荒芜落后的大西北,完成了新中国导弹从无到有突破,为他的祖国铸就长剑,守卫和平。

    这是怎样的一种精神,反观自我,如果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我能否像钱老一样放弃一切,冒着生命的危险决然回国呢。我想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我早已被如今这种功利主义教育模式变成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扪心自问,我深受祖国十数年的培养之恩,却依然对为国付出而心存犹疑。我想我们今天可能真的到了应该重视人文教育的时候了。2005年,钱学森与温家宝会谈时,钱先生提出了著名的大师之问,他坦承的对温家宝说:“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的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大师之问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人们对于中国教育竟然无能如斯惊诧不已。大师认为中国的发展需要创新,那么创新又该从何做起呢,好在大师给出了自己的答案,那就是重视人文教育。从我懂事起,耳边就经常回响着父母的训诫,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可惜我天生缺乏理性思维,所以只好投身人文。可一入文科深似海,从此尊重是路人。多年以来我饱受歧视之苦。就业后,也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对话,:“小伙子,在哪工作?x高中,x高中不错啊,x高中老师挣得多,我们小区的xxx我们楼上的xxx一个假期就能挣xxxxxx元,你是教什么的?”我略感窘迫的回答说教历史,这时对话者也往往略显尴尬的说,历史也不错,教着轻巧。我往往无言以对,只能报以呵呵。

    担任班主任之后这种感触就更为深刻。每年文理分科之时,面对家长的询问也不知如何回答。学校根据学生的特点每年都召开分科宣讲会,其实就是学文动员会。许多同我一样的学生,其实天生就该学文的,因为家长的阻挠,社会的偏见,让一个个优秀的文科生,变成了三流的理科生。最终到文科的学生优秀者少之又少,而文科平行班更是被称为是年级的回收站。长此以往恶性循环,不该学文,不会学文的人,步入到人文领域,学成之后又转身投入人文教育,我们的人文教育虽未缺失,亦不远矣。当今的中国王者归来,GDP、外汇储备,外贸总额都名列前茅,而我们的文化软实力,却连国门都难以走出,连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日韩也并不认同我们的影响。

    从《钱学森传》看人文教育

    大师之问,已有12年了。创新依然是我们教育培养的首要问题。大师之问的最终解决,与我们这些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密切关系。我国现在有很多社会问题,贫富差距,追名逐利,每个人都如同一条追着成功奔跑的狗,一旦无法触及,就只能吠叫撕咬。身为卑微的老师能做的不多,但我们至少可以让教过的学生懂一些感恩,少一些戾气。让中国的人文教育从我们这些卑微的教师开始,让我们的社会不在仅有功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钱学森传》看人文教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lkma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