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提过“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当我们领悟了“什么”和“为什么”之后,你就会“知道”得更多,也会知道在恰当的时候该“如何做”了。《改变的历程》在为我们介绍冥想概念前,用大量篇幅从科学的角度介绍了为什么冥想,什么是冥想,最后才是怎么冥想。作者希望我们都能通过冥想告别旧我,创造新我。
1身上的科学
身上的科学以三方面科学观念展开为什么我们需要冥想。包括三方面内容:量子状态的你、打破生存模式的障碍以及我们的大脑。
量子状态的你——物质基本都由能量构成,我为什么要一直将注意力放在只占那么一点点百分比的物质世界呢?我们在体验物质前,而是应该先寻内,利用“观察者效应”来实现想要的物质;
打破生存模式和习惯的障碍——以超越“三元”(即环境、身体/情绪和时间)的方式去思考、感觉,形成“意识流”的状态;
利用脑科学——我们的大脑存在三个区域,它们分别影响我们思考、行动和存在的。真正有用的,是努力提升自己,先being,再doing,才有having。同时在冥想时脑电波是不同的,我们应该用5%的意识战胜95%的潜意识。
01量子状态
我们所有人都习惯了牛顿的观点,认为人生是由因果关系支配的。当生活中有好事情发生,我们会表达感恩和喜悦,于是,我们终此一生都在等待外界的某人或某物来左右我们的感受。要改变这一状态需要我们从"思考到存在"转变为"从存在到思考"的心理预演,即先being,再doing,才有having。在情绪上说服我们的身体,让它相信有一种“引发感恩”的体验己经发生。
人生新体验的物理事件:在我们用感官体验到物理证据之前,先改变自己内在的某些东西,这种改变涉及意识与身体,意念与感受。然后利用改变的意识,让量子粒子发生坍缩,并组织起大量的亚原子概率波,形成一个你想要的人生。换句话说,如果你能够以任何愿望为基础,想象出一个未来可能发生的生活事件,那么,这个想象中的现实已经作为一种可能性存在于量子场中,等待着被你观察到。如果你的意识可以影响到一个电子的出现与否,理论上也可以影响到“任何”一种可能性的出现。
量子(quantum):是现代物理学的重要概念。即一个物理量,存在最小的不可分割的基本单位。量子是存在于人类感官知觉之外的多维现实,存在于一个无体(no body)无物(no thing)、无时间 (no time )的领域。分子,原子,电子是具体的粒子,量子只是符合某一特征的粒子总称。比如光子就是光量子,是量子的一种。
量子模型:我们所谓的物质世界最基本的成分既有波(能量)又有粒子(物质),在一个原子中99.99999% 是能量,仅有0.00001%是物质。就其实质而言,原子就是一片虛无。量子模型要求我们不要把对现实的理解建立在感官知觉的基础上(量子物理是“无感觉”的)。在借助量子模型创造未来现实的过程中,我们的感官应该最后一个去体验意识创造出来的东西。
“波函数坍缩”或“观察者效应”:电子同时存在于无限的可能性中,或存在于无形能量场的概率中。只有当一个观察者专注于某个电子的所处位置时,这个电子才会出现。换句话说,一个粒子是不能在现实中显形的———这个现实指的是我们通常所知的时空———直到我们去观察它。
量子纠缠(quantum entanglement)或量子非定域性(quantumnonlocal connection):如果两个粒子一开始就以某种方式连接在一起,它们就会一直保持这样的紧密连接,这种连接是超越时空限制的。结果,对其中任何一个粒子施加的影响也会作用于另一个粒子,即便它们在空间上己经被远远隔开。这就意味着,既然我们也是由粒子构成的,那我们所有人都超越时空地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们对他人做了什么,也就对自己做了什么。
02生存模式
生存模式:当应激反应被触发时,杏仁核会行动(战或逃),我们关注的也只有三件事,专注并执着于三元——自己的身体、环境及时间。将对“自我”的定义局限于物理领域,身体(必须保护好)、环境(逃往何处才能摆脱威胁)、时间(需要多长时间才能逃离威胁)。以生存为导向的情绪(情绪是动态的能量)是低频率或低能量的情绪。
战胜环境:思想超越当前的环境,超越我们所处的环境。即不断对思考、行为与存在方式进行心理演练。因为极大程度上,我们的大脑等同于我们的环境。我们会以与环境一致的方式思考。而持续思考同样的意念,又会日复一日地制造出同样的环境。
战胜身体:用5%清醒的意识,要对抗95%在潜意识中自动运行的程序,从而来改变大脑、进一步改变身体。具体而言可以用专注的意念创造出某种情绪(情绪是身体对思维的反应),可以在让自己产生喜悦或感恩情绪的环境出现之前,就体验到这些情绪。因为我们让身体相信它正处于那样的环境中。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向基因发送信号,要求它们制造出新的蛋白质让身体发生改变。
战胜时间:创造新的个人现实,从过去中走出来。不应对一个不想要的未来的执念和活在过去的状态中来来回回。
03三个大脑
思考:来源于新皮质(皮质脑,视觉脑),新皮质处理知识,然后促使我们按照所学去生活。知识是为意识准备的。知识是经验的先驱。
行动:来源于边缘系统(哺乳脑,情绪脑),边缘系统制造化学物质(情绪),情绪帮助我们记住经验。经验是为身体准备的。
存在:来源于小脑(爬行脑),小脑存储的是习惯化思维、态度及行为。当我们可以随意重复这个新的经验,不需要在意识层面作出太多努力时,就表明学到的东西已经从意识的层面挪到了潜意识层面,我们已经进入了一种新的存在状态。
04脑电波
冥想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虽然坐得很直,但你可能会发现自己在不断点头,似乎马上就要睡着了。这是一个很好的迹象,表明你的脑电波正在进入α波和θ波状态。你的身体习惯了在脑电波慢下来时就躺下,所以,当你突然频频点头时,你的身体就会想打个肫儿。继续练习,你会习惯这种坐得挺直但脑电波慢下来的状态。点头的情况会最终消失,你的身体也不会再想要睡觉。
δ波(德尔塔波):通常出现在深度睡眠状态的δ波;0-2岁之间,0.5-4Hz,此时活动基本上额呃呃呃来自潜意识。
θ波(西塔波):介于深度睡眠与清醒状态之间的θ波:2-6岁之间,4-8Hz,此时活动在抽象和想象的世界里,不存在批判性和理性思维。儿童可能会将你告诉他们的东西照单全收。有些人会觉得自己半睡半醒(意识已经醒来,而身体还在睡眠状态)。这是一种容许催眠治疗师进入潜意识的状态。在波状态下,我们更容易改编大脑的程序,因为此时意识和潜意识之间没有屏障。此时意识和潜意识之间没有屏障。
α波(阿尔法波):在充满创造力和想象力状态下出现的α波:5-8岁之间,8-13Hz,在α波中,大脑处于一种浅层冥想状态。儿童的分析思维能力开始形成,他们开始解读外部生活的规则并得出结论。不需要刻意做任何努力,你的大脑就会进入α波状态。
β波(贝塔波):清醒意识状态下出现的高频β波:8-12岁,超过13Hz,它代表的是清醒的意识状态和分析性思维。12岁以后,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那道大门通常已经关闭了。β波实际上可以分为低、中、高三种不同水平。当儿童进入13岁时,脑电波通常会从低频β波上升到中、高频β波,此时就和大部分成年人没什么两样了。当高频β波变成长期、失控的状态时,大脑的活跃程度就超出了健康范围。我们偏执或强迫;失眠或长期劳累;焦虑或抑郁;把自己视为全能,强行四面出击,或者绝望地面对自己的痛苦却束手无策;争强好胜或者成为环境的牺牲品。处于高频β波状态的大脑,不能轻易地换挡进入α波那充满想象力的领域。
γ波(伽玛波):目前发现的最高频率是Υ波,40-100Hz,在意识高度集中的情况下可以看到。
2冥想
如何利用量子状态的你,“观察者效应”来实现想要的物质?如何超越“三元”?我们如何能在相关体验真实发生之前,就创造出一个新的存在状态?冥想提供了一个途径。冥想能让我们能改变自己的大脑、身体及存在状态。
冥想:定义之一是熟悉自我,即“自我观察”,从“处于这种状态”前进到“观察这种状态”。定义之二是培养自我,冥想在梵文中是“培养自我”的意思,它隐喻着多种可能性。
冥想过程:包括打破旧的存在习惯,再创造一个新的自我;丢掉原有意识,创造新的; 删除旧的突触连接,培养新的; 忘记过往情绪并将身体调节到与新的意识和情绪一致;放下过去,创造新的未来。从而让自己慢慢变得和儿童一样,使脑电波频率从β变为α再到θ最后到δ。
反学习:有意识的忘掉你已经学到的东西。从旧的状态走出来,进入一种全新的意识。
3如何冥想
诱导:让自己习惯进入潜意识的过程
一个人如果想被催眠或者催眠自己,唯一要做的就是从高频或中频β波状态慢下来,进入更放松的α波或θ波状态,既然小脑是潜意识的中心,身体就是你的潜意识,当你把意识放在身体在空间中的位置时,你就绕过思考大脑进入了潜意识。此外诱导强行让你进入一个感官/感觉模式,并以此关闭了你的分析思维。因此,冥想与自我催眠很类似。诱导只是做好准备,可以使用“身体部位”和“水位上升”法。
身体部位法:当诱导语从身体的这个部位转向另一个部位时,感觉并觉察每个部位所占据的空间,同时感觉这个空间的密度、重量或体积。从身体从上部位到那个部位的移动,以及对空间之内的空间的强调,就是这种诱导法的关键所在。接下来,留意你身体周围那片泪滴形状的区域,以及这个区域所占据的空间。当你能够感觉到身体周围的那片空间时,你的注意力就不再放在身体上了。现在,你不再只局限于这具躯壳之内,而是注意到某种更宏大的东西。这就是你的躯体化减少而意识化增加的过程。最后,留意你所在的房间所占据的空间。感知它填满的空间体积。当你达到这种程度时,就是脑电波开始从无序模式向更平衡、更有序的模式转变的时刻。
水位上升法:想象水漫进你所在的房间,然后逐渐上升。观察(感觉)这个房间所处的空间,以及水所占据的空间。
识别:明确想删除的情绪
(1)确认问题,明白是什么部件不能正常工作,成为旧我的观察者,意识到曾经觉得无意识领域的东西。(2)回顾人生,发现旧我想改变的方面,找到外在和内在的鸿沟。(3)选择删除的情绪,所有情绪都以神经、化学方式互相牵连,所以最好一次只对付一个情绪;(4)观察不受欢迎的情绪在身体内是什么感觉,什么生理反应;(5)定义与情绪相关的意识状态,即当我又这个感觉时,我怎么想的,感受到思维。
生存情绪:不安全感、羞愧、悲伤、仇恨、焦虑、憎恶、挑剔、悔恨、嫉妒、受还敢、痛苦、愤怒、担心、沮丧、怨恨、负罪感、恐惧、无价值感、抑郁、贪婪、匮乏感
狭隘的意识状态:争强好胜、深感不足、控制欲望、不知所措、过于理性、自欺欺人、满腹牢骚、自命不凡、自高自大、归咎于人、害羞/胆怯/内向、矫揉造作、稀里糊涂、渴望认同、急躁匆忙、心烦意乱、自卑/自负、缺乏自信、自怨自艾、无精打采、自我重心、不管不顾、毫无诚信、敏感/迟钝
承认与宣告:坦白旧我,宣告想跨越的鸿沟
(1)承认:认同真实的自我,而不是那个你做给世人看的自我;(2)宣告:大声宣告删除那些自我限制的情绪。弥合外在自我和内在自我之间的鸿沟,避免情绪成瘾。
臣服:让智慧打破自我限制状态
牢记你臣服的对象是无限的智慧,让旧自我彻底失去控制权,相信智慧能带走限制情绪,相信某个结果一定会出现,让身体先于真实体验,当你感到喜悦时,就意味着你已经把梦想的未来当成了现实。
观察与提醒:观察旧自我,提醒再也不想做什么样的人
仅仅仔细观察旧人格的方方面面,当你开始将主观意识客观化,开始仔细观察那个旧程序时,就意味着你不再是那个程序本身,觉察是你的目标,提醒自己,你再也不想做什么样得人,以什么方式思考,以什么方式行动,以什么方式感觉。
重新定向:在无意识之前警告自己
每当在生活中敏锐地发现自己正在考虑某个限制性一年或者实啥某种限制性行为时,立刻大声说”改变“。
创造与演练:这个全新的人会怎么思考
用和平常不一样的方式去想象和虚构,让新的自我变成现实。首先思考自己的使命宣言,然后是我想这个全新的人会怎么思考,这个全新的人会怎么行动,这个全新的人会有什么感觉。最后需要记住那个最高版本的自我,提醒自己该如何行动。冥想起身时,不能和刚才坐下的是同一人,而是成为理想中的人,演练熟悉新的意识和身体状态,最高版本你是什么样的?让物质听命于你。
从冥想开始
告别旧我,拥抱新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