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苹果君第一次给大家写经济生活系列文章。实话说,如果你自认为你是有思想有见识的新锐中产,我觉得你应该多看看苹果君的文章,不过先说清楚,如果你指望看了以后,从此可以走向财务自由,那基本是做梦,现在自媒体有很多是这么忽悠读者的,你尽可以去看那些东西。当然,你只是想把自己活的有主见睿智一点,你不想成天做理财投资的傻白甜,不想总是当韭菜,建议关注苹果君的公号,一等一的经济学思维,会让你拨开迷雾,只见真经。
要告别傻白甜,首先要建立起基本的经济学思维。不过尽管放心,经济学思维其实很简单。记住,凡是你以后在普通大众刊物上看到读起来犯晕的经济类文章,请相信,不是你笨,是作者水平有限。因为任何经济学理论只要吃透了,都一定能用人话讲清楚的。不说人话的文章在网上泛滥成灾,因为老百姓听得半懂不懂就觉得高深啊。
1、
好了,先看一个小测试题,这是一道西方经济学开课时的经典启蒙测试。
题目:甲和乙走路,一起捡到了十枚恐龙蛋(有的测试题版本是100元,这个不是关键),甲具有主动提出分配方案的权利,乙只能被动接受甲的分配方案,或者要么干脆告发政府,结果就是谁也得不到。请问从经济学角度说,最优的分配结果是什么?
苹果君曾经把这道题放在大学同班微信群里,结果是五花八门,什么样的分配方案都有,毕竟都是理工类高材生,每种答案的逻辑上都还挺有道理。
但很遗憾,基本是错的。因为大家都没有习惯按照基本的经济学思维去思考。那个年代学的经济学我记得叫《政治经济学》,我觉得它应该改名叫《谎言经济学》更加恰当。
看到有二货说,中国的经济现象不一定适用西方,甚至说,经济学应该分为西方经济学和中国经济学。苹果君想对这帮鬼说,那给大家奉献出世界物理学和中国物理学先!事实是,经济学研究的课题就是人在各种经济活动中的行为和产生的结果。那么,所有经济活动的行为主体说到底是人,而人这种高级动物是具有世界普遍性人性的。这种人性在相同的经济游戏中的表现是一致的。
好了,现在苹果君敲黑板划重点了,即:不论哪个流派,经济学的所有理论和逻辑推演都建立在对人性认知上的两个公理:1、参与经济活动中的个人(或经济主体)都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2、资源是稀缺的。 这里解释一下,啥叫公理?你可以这么理解,就是相当于万有引力,或者再通俗一点,就是健康人必须吃饭拉屎,是所有人的公知常识,无可争议,不须论证。
为什么世界百年来轰轰烈烈的计划经济最后都走向了破产,原因其实很简单:不爱学习啊!罗胖说,学习这件事是反人性的,苹果君高度赞同。是啊,伟人们打仗很厉害,搞政治很厉害,但是基础的经济学还是要在打仗和写诗词的间隙看看的,那本《国富论》不早就出来了吗?至少哪怕就是简单翻翻,大脑多少就会建立一点经济学的基础性思维,在后期人民公社出这么多问题的时候,多少也会深夜反思一下罢。
是的,这些计划经济国家充满了理想主义色彩和革命英雄主义,不自觉地漠视经济主体利益的最大化诉求,人们追逐利益和积极创造价值的进取心被压抑。而且,通过计划,而非市场的方式调整资源,结果就是资源错配,必然导致经济停滞。所以,计划经济底层理论因为反人性而走向破产。但我说,这世界谁又比谁聪明多少?最根本原因还是不爱学习啊。
2、
以上穿插了一点经济学思维的基础性普及,不急,以后还会有很多文字奉上。现在我们回到开头的测试题上:甲为了不让乙告官,对他利益最大化的选择是分得9枚恐龙蛋,由于他具备主动分配权,所以他会提出自己9枚,乙得1枚。乙就面临两个选择,得1枚或者什么也得不到,对乙而言,最大利益当然是能得一枚。至此,甲乙在各自的可选项里进行了各自利益最大化的选择,结果达成一致:甲得9 枚,乙得1枚。
这道题好像很简单哎!为什么现实中大多都答错了?两个原因:1、经济学中的一个基本条件就是经济活动的主体是理性的,这个题目本身的设定是充满个性化场景化的,很容易让人把公平感、交情、面子甚至尊严这些因素掺和进这个题目场景中;2、国人普遍缺乏经济学思维。
我们进而发现:这道题的分配结果受到谁有“主动分配权”的影响巨大。那么,在现实经济活动中,一方具有主动分配权,而另一方几乎没有,这个是不是很罕见啊。错!苹果君的观点是:主动分配权可能是迄今为止在世界最广泛影响各个经济主体利益的权利了,事实上,上述那个测试题对于我们几乎每个人的工作场景都息息相关。
好了,你要脑洞大开了------企业里,雇主与员工的利益分配关系应该是这个世界上最广泛的利益分配关系了。对了,雇主具有主动分配权而员工几乎没有。
显然,企业的经济效益是雇主和所有员工共同努力的结果。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国家(自己脑补中国,苹果君不言),雇主有权决定如何分配,当然可以想象,雇主希望自己分得越多越好,但同时又不希望员工跑路,所以,雇主的做法总体上就是,在公司能够持续经营情况下,给予员工的薪酬的上限大致保持在员工不至于跳槽。而员工呢,也就只有一个简单的选择题,比较跳槽后的薪水和现在东家的薪水谁高而做出相应的可能选择。
所以,公司赚1个亿,老板支付的人工总成本假设是100万,赚十个亿或者亏损,我们发现人工成本也差不多是100万。这就是我们熟知的现实。
是不是觉得这个和分恐龙蛋的测试题好像好像------但其实呢,本来就是一回事啊!当然,可能有人说,在具体某个人或者公司,雇主和员工的利益分配好像不全是看起来那么赤裸裸干巴巴的,但苹果君要说的是,即使你觉得要把办公室氛围,行业前途,公司前景,未来上市、老板为人等等这些东西考虑进去的话,其实质并没有本质区别。这些东西可以理解为一种未来薪酬的预期折现或折损,不变的是,雇主和员工都会进行最大化利益选择,这和苹果君提到的观点一致。此文就不展开了。顺便说一下,看苹果君的文章,如果以后有任何想法的朋友有自己的观点,苹果君统一在留言区里互动,并承诺全部上墙。
行文至此,有不少上班族有点想明白了一件事,为什么一线城市辛苦上班十来年了,买房永远都是梦想。咪蒙说:那是你穷啊,那是你不努力啊!可苹果君说,你再看这些毒鸡汤会更买不起房的。好,现在就运用前文分享的经济学思维来聊一聊火热的房地产。
3、
房地产是蛮有意思的,在中国,已经成为了一门最热的显学。今天就讲两个小课题:为什么你在一线城市干了很多年仍然买不起房;为什么租售同权和共有产权不会降房价而只会让房价更高。
现实中影响房地产的因素非常复杂,但限于篇幅,我们只挑核心因素论述。我们知道,商品(或投资品)的价格是由供需双方的力量对比得来的,达到供需平衡的唯一手段就是靠价格,而价格又是资源稀缺一方决定的。长期以来,一线城市住宅土地供应严重短缺,这就造成供应方成为稀缺方,所以,一线城市的房子只能供应给那些收入最高的那一部分人群。比如每年有十万套房子供应,但是有购房需求的人群是100万人,那么很简单,理论上说,前面最有钱的十万人中,资金最少的那个人决定了房价。比如,一线城市100平房子现在的均价是500万了,你会觉得,你买不起房子的原因是你收入一直没有赶上房价,错,这只是一种表面的认识,其实,你作为在一家企业辛辛苦苦干了十多年的中层干部,月薪从十年前的5000到现在的20000,真的少吗?
在长沙和重庆,过去十年,随便一个专科生甚至高中生,从乡下来到城市,在一家普通的企业干一个基层员工也早就买房了,这是苹果君能感受到的大量现实。长沙重庆的上班族的收入没有一线高,但为什么普通上班族能轻松买房呢?因为这两个城市在过去的很多年政府大量供地,一度
比如每个家庭只愿意拿出年收入的8倍购买100平的房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