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糟糕的原生家庭中,如何成为你自己?

糟糕的原生家庭中,如何成为你自己?

作者: 坚果悦读 | 来源:发表于2018-09-15 18:51 被阅读16次

成人与儿童间的冲突就如同将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水面后泛起的层层涟漪,也像从圆心向四周传播的振动波一样,其造成的影响会贯穿一个人的一生。

——蒙台梭利

一个朋友,就叫他A君吧,最近很是烦闷。他父母又一次因为鸡毛蒜皮的事吵了起来,还是那熟悉的情景:母亲用力拍着桌子,毫无顾忌的高声叫骂,父亲厉声辩驳。还是那熟悉的配音:碗筷被摔在了地上。

A君掏出手机想拍下他们吵架时的样子,他暴怒中的母亲狠狠踹了他一脚。A君说他差点没忍住就还手了。

母亲那瞪着眼睛恶狠狠的样子,让他想起了小时候他一犯错就被母亲狠狠打骂的情景。那是他永远无法忘记的噩梦。

A君常常在思考:呆在这样的家里有什么意思?

是啊,家不应该是幸福的港湾吗,为什么反而是痛苦的来源呢?

何其相似的画面,我的父母当年也是用争吵来决定谁的话更有道理,用嗓门决定应该听谁的。但是对于我的教育,他们的意见倒是出奇的统一。不听话了,那就揍一顿。一顿还解决不了问题,那就两顿。通常是男女混合双打。

糟糕的原生家庭给孩子带来的是深深的创痛,而这些创痛也以另一种方式表现出来,是曾经的“父母皆祸害”豆瓣小组中对他们的埋怨,是知乎中数千个高赞的回答,更是我们身上日常表现出来的行为。

武志红在给苏珊·福沃德的《原生家庭》一书作序时这样写道:“家,是爱与温暖的传递通道,也是恨与伤害的传递通道。但孝道让我们只看到前者,而否认后者的存在。

于是,打着‘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的旗号,父母们就可以放肆地去伤害孩子,像自己的父母伤害自己一样,由此将恨与伤害传递下去。”

幸福的家庭总有相同,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同。

在《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一书中向我们几种介绍了糟糕的原生家庭的行为模式:

A.天下无不是的父母

B.不称职的父母

C.操控型父母

D.酗酒型父母

E.身体虐待型父母

F.言语虐待型父母

G.性虐待型父母

有的父母是在保持稳定的情绪或者健康的心态方面存在着极大的障碍,一旦遇到不公的对待或者意见分歧,就会不顾一切的宣泄。

就像俗话“天王老子我最大,尔等速速退下,若不服打趴下”,根本不顾对孩子身心和对家庭和睦的影响。比如A君的父母,一旦触动情绪,就控制不住,完全不顾对A君造成的伤害。

有的父母是不管孩子成年还是未成年都秉持“这都是为了你好”的理念对孩子的生活横加干涉和操控。

朱雨辰的妈妈几十年如一日的照顾朱雨辰的起居,儿子在哪拍戏,她就跟到哪,每天凌晨四点半起床给他煲梨汁,逼他喝各种养生汤,否则就生气。朱雨辰交往的每个女朋友他的妈妈都要过问把关。

一句“我是用整个生命在爱你。”让40岁的朱雨辰无力反抗,这种爱就是一种赤裸裸的控制。

对那些父母而言,你的意见毫无价值,你的需求和愿望也无关紧要,因为你所有的感受和需求都必须服从于他们的感受。

更有的父母是在身体和心灵上伤害孩子:朋友班级的学生因屡次拿别人东西被请了家长,家长到学校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一边骂孩子一边用力连续扇孩子巴掌,直到被拖开,他的嘴里还是一直用脏话骂个不停。

那可见的伤痕,终会愈合;那不可见的,就成了永远的痛。

只是许多人选择性地将它遗忘。

按心理学上的说法,这是我们给自己构筑的否认的防御墙,但是它就像情感高压锅上的盖子,当压力积攒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爆发,只是时间早晚而已。

更糟的是,我们时常告诫自己,对自己的孩子不要像父母对待我们一样,却在不自觉间做出了我们当初厌恶的行为。

原生家庭留下的烙印,潜移默化着我们的心性,不知不觉映射在思维模式、行为方式上了。

谁都想生在好人家,谁都想拥有知书达理的父母,可我们无法选择。我们只能尽力打好手上这副牌。

我们可以尝试这些方法。

1)直面内心情绪

只有释放了内心的悲痛和愤怒,只有将责任归为该付责任的人——你的父母,真正的解放才能降临。

看到这,也许有人会说:你的父母也许不是故意的,再说那么多年过去了,你难道还不能原谅他们吗?郭德纲有句话说的挺好:不知道你经历过什么就劝你大度的人,离他远一点,雷劈的时候容易伤到你。

2)学会表达愤怒

这是在《非暴力沟通》一书中介绍的一种方法。

如果想充分表达愤怒,我们就应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上。表达愤怒的四个步骤是:

A.停下来,除了呼吸,什么都别做;

B.想一想是什么想法是我们生气了;

C.体会自己的需要;

D.表达感受和尚未满足的需要。

我们并不是要去找父母算账,只是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或是悲伤或是愤怒或是其他。正视自己的情绪吧,不再把父母的感受当作大部分人生决定的基础,只有这样,你的人生才能由你自己驾驭。

3)学会平复内心

不管父母是否接受了你的意见或者反思自己对你造成的伤害,你都要学会平复自己的内心,自我反思,去其糟粕,不该留的就不留在心中。

正如王阳明说的“虽然听见、看见了,只要心不去跟随它也就行了”。“心不动”才是真正做到了控制内心情绪的至高境界,如果你现在还做不到,那么试试冥想静坐吧。

即使受到原生家庭的伤害,我们依然能够自强自立。

民国才女林徽因就是其中之一。林徽因曾说:“我自己的妈妈把我赶进了地狱,这搞得我精疲力尽并深受伤害,真恨不得去死或从来没有出生在这个家庭。”

可是她没有自怨自艾,她的独立和理智使她知道,要摆脱原生家庭的桎梏,首先得强大自己,于是她16岁游学欧洲,潜心文学。

在和梁思成结婚后,夫妻俩共同致力于中国古建筑的研究,她还参加了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和修建,可谓是事业家庭双丰收。

再糟糕的原生家庭都将成为过去,而我们,将是我们孩子的原生家庭!

-END -

全世界只有不到3 % 的人关注了坚果悦读

你真是个特别的人

相关文章

  • 糟糕的原生家庭中,如何成为你自己?

    成人与儿童间的冲突就如同将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水面后泛起的层层涟漪,也像从圆心向四周传播的振动波一样,其造成的影响会...

  • 原生家庭中长大的我们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

    近期“现实版樊胜美”的社会事件让我们看到了更多因为原生家庭问题而感到痛苦和迷茫的人。有一条微博新闻里这样写...

  • 力争上游的人生轨迹

    力争上游的人生轨迹 当原生家庭这个词汇成为热词的时候,每个人都在寻找在自己原生家庭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为自己当...

  • 《原生家庭》:有毒的父母是最亲密的悲哀

    苏珊的《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这本书通过反映原生家庭中存在的有毒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并从中给予了正确的措...

  • 《成为》带读指导作业

    第一个问题:米歇尔是如何从一个平民黑人家庭中成长,改变自己人生轨迹的?她是如何成为自己,成为我们,成为更多的? 从...

  • 随笔(六)

    再谈“角色”与“自我” 每个人都来自自己的原生家庭,在原生家庭中我们有自己的角色:或儿女,或姐妹,或兄弟,也有自己...

  • 原生家庭如何影响我们?

    原生家庭如何影响我们? 如何处理与自己原生家庭的关系? ➖➖➖➖➖➖➖➖➖➖➖➖➖➖➖ ️原生家庭如何影响我们? ...

  • 有迹可循的星宿关系

    我发现尤其是女孩子,原生家庭中与谁的关系更加密切,往往会影响自己选择什么样的亲密关系。 一种是与原生家庭中情感联系...

  • 如何化解原生家庭中的“怨怼”

    主讲人:道子 女儿甲:就像你说的,我能看到我妈妈的问题,我也知道我妈为什么这样子,我妈其实对外人很能忍,但是,对家...

  • 所谓的家庭教育,更重要的原来是这个

    成为老母亲以后,对家庭教育就有了更多的关注,也会时不时的想起曾经自己在原生家庭中所收到的,以及成婚后从婆家长辈那里...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糟糕的原生家庭中,如何成为你自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lstn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