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古代文化
红四方面军研究之五|放弃川陕苏区,是策应中央,还是被迫转移?

红四方面军研究之五|放弃川陕苏区,是策应中央,还是被迫转移?

作者: 朝天扬帆 | 来源:发表于2017-02-05 19:46 被阅读1982次

    张国焘也不曾想到,在川陕能搞出这么大的动静。1932年底,鄂豫皖苏区第四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四方面军主力突围而出,西行转战三千里来到川北时,也就1万4千多人枪。这不到一年功夫,红军就发展到五个军8万多人,苏区面积达四万多平方公里,人口达五百多万。

    川陕革命根据地

    红军的生命力太强了。不仅蒋介石哀叹,各路军阀更是胆寒。只要军阀一干仗,红色政权便野蛮生长、星火燎原。“一群刚丢了根据地的流寇”,一眨眼功夫便又成了气候。娘希匹,蒋介石深深感到,对红军的围剿不能停呐!

    老蒋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从1930年底到1933年上半年,国民党的围剿就一刻没停过。所不同的是,对中央苏区的四次围剿都失败了,对鄂豫皖苏区的第四次围剿成功了。但随着四川军阀田颂尧的“三路围攻”失败,老蒋又眼睁睁地看着红军在川北做大。

    1933年的中国,日本已在华北蠢蠢欲动,汪精卫等亲日派在国民党内煽风点火,各地军阀拥兵自重、各怀鬼胎,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又剿而不灭、顽强生长。蒋介石的心里苦啊!他当然知道,与日本必有一战。可是眼下,他需要时间来巩固统治,执行所谓“攘外必先安内”策略。

    1933年下半年,蒋介石对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反围剿,四川军阀对川陕苏区的“六路围攻”,先后拉开战幕。这次,蒋介石和刘湘是横了心、下了血本。随后,在近一年艰苦卓绝的苏区保卫战中,红四方面军依托川北有利地形,采取坚固设防、层层消耗、聚力反击的战略战术,在万源决战防御中,终于拖垮了刘湘的川军主力,并以青龙观为反击突破口,一下溃敌千里,取得伟大胜利。但令人遗憾的是,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了,贺龙和任弼时领导的红二军团艰苦转战,在鄂豫皖坚持斗争的红二十五军也被迫向西转移。全国的红色政权在国民党军疯狂围剿下,又进入十分艰难的时期。

    那么,在这个极其严峻的时期,唯一取得反围剿重大胜利的红四方面军,为什么会主动放弃苦心经营的川陕根据地,又开始一场无后方保障的远征呢?

    1.张国焘说,根据地已成为一个被榨干的柠檬

    历时四个月的反三路围攻和十个月的反六路围攻,虽然取得了辉煌胜利,但川陕根据地元气大伤。特别是敌人两进两出,坚壁清野、烧杀掳掠,破坏尤其严重。战役结束后,徐向前从前线回来,沿途所见揪心凄凉,良田久荒,十室半毁,新塚满目,哀鸿遍野。很多地方粮荒严重,连下种的粮食都没有了;青壮年早已大批参加红军,兵员也枯竭了;严酷的经济封锁,使根据地的食盐、粮食、衣被、药物等都无法解决,伤寒、痢疾等传染病猖狂蔓延,社会秩序也大不如前。

    可以说,根据地人民在支持红色政权中,作出了所能作出的最大牺牲,承受了所能承受的极限。就像后来文学作品里描述的:最后一斗米拿去当军粮,最后一尺布拿去做军装,最后一个儿送去上战场。在川陕苏区,这些都是真实的。红四方面军在川陕苏区的2年零3个月中,大的战役就打了18个月,长年的战争消耗,使根据地到了油尽灯枯的地步。

    此外,张国焘推行王明那一套“左”的政策,也吓跑了中立者、孤立了自己。地主和富农都要杀掉,当过保长的也要杀掉,甚至无条件剥夺一些中农的土地,把做小买卖的当资本家打倒,这些举措让根据地雪上加霜,连基本的生活都无法保障了。这时的川陕苏区,好比一个池塘,水都抽干了,鱼还能活吗?

    苏区领导人也意识到这个问题,明白根据地已很难支撑和应对新的围剿,放弃根据地的念头也就自然产生了。

    贫穷的川北老乡

    2.刘湘终于从了蒋介石,“川陕会剿”黑云压境

    川陕革命根据地的蓬勃发展,一开始还要感谢刘湘。正是因为他所谓“先安川后剿共”的策略和坚决抵制蒋介石嫡系部队入川,为红军立足和壮大创造了基本条件。

    但是,自从“六路围攻”大败后,刘湘感到仅凭四分五裂的川军力量,要想剿灭能征善战的红军,真的太难了!于是,他终于就范了,不仅同意蒋介石的势力入川,而且在军事上甘愿服从蒋的统一指挥。老蒋的坚持终于得到了回报,他迫不及待地纠集嫡系部队以及川陕两省的军阀势力,迅速在川陕根据地周围部署两百多个团,筹备发起“川陕会剿”,企图一举将红军置于死地。

    瞬息万变的战略形势,要求苏区领导人迅速拿出对策。出路安在?要么破釜沉舟,死守根据地,拼尽全力决死一战;要么,提前冲破敌人的会剿部署,打出外线,保存和发展有生力量。考虑再三,选择了后一条出路,并制定了依托老区、收缩战线、发展新区的“川陕甘计划”。

    苏区领导层对蒋介石与四川军阀联合,还是有清醒认识的。反川军六路围攻,根据地军民都已拼尽全力,可以说是险胜、惨胜。而这场战役,虽说围剿川军拥兵二十余万,但主要是跟刘湘的十几万人打,而且川军的战斗力是有限的。但蒋介石的嫡系部队一旦加入,困难就要大得多。之前,连实力最强的中央苏区都未能冲破围剿,民穷财尽的川陕根据地又怎能扛得住呢?

    蒋介石与刘湘

    3.中央红军异常艰难,电令红四方面军南下接应

    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牵动着全国红军的命运。当时的川陕苏区位于连接西南和西北地区的桥梁地带,是全国仅存的有威慑能力的根据地,对正在向云贵川边和川西北转战的中央红军,无疑具有重要的策应作用。“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中央红军一旦被敌人消灭,红四方面军的命运可想而知。全力策应中央红军北上,打破敌人的川陕会剿部署,确是红四方面军这一时期战略行动方针。

    1935年1月,红四方面军收到中央红军一个电报,要求派出一个师南下接应,中央红军当时的处境可想而知。方面军领导层立即开会研究,认为去一个师无异于肉包子打狗,最后决定,仍然执行“川陕甘计划”,先拿下广元和昭化,控制嘉陵江两岸川陕交界的咽喉要地,进可图川西平原、甘南、陕南,也伺机策应中央红军和徐海东的红25军,于是才有了后来的强渡嘉陵江、血战剑门关等战役战斗,以及后来的懋功会师。

    当然,随着战局的发展变化,川陕甘战略计划未能实现。1935年4月,见到前方徐向前渡江后推进很顺利,张国焘就在后面搬了家,撤出了川陕根据地。

    总的说,四方面军退出川陕根据地,有它复杂的原因,有优势敌人的压迫,常年战争消耗和策应中央红军的紧迫战略需要。在当时,不能说是一个错误战略决策,更不应扣上逃跑主义的帽子。

    红四方面军“三驾马车”

    当然也有些遗憾。比如,主力红军撤出根据地后,没有留下足够兵力坚持游击战争。如果把红33军留下,情况或许要好得多。红33军是在当地游击军基础上组建而成的,有顽强的生存能力和丰富的游击战经验,很可能搞出名堂。当年红四方面军撤出鄂豫皖,留下红25军两个师,后来就有了徐向东、吴焕先的3万多部队;再后来的28军,又在根据地进行了三年多游击战,为保存革命火种、牵制敌军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红四方面军的“夜老虎”和“夜袭常胜军”

    在川陕根据地艰苦卓绝的斗争中,涌现出一大批战功卓著的英雄部队。其中,有两个团特别值得一提:即红30军的265团、红31军的274团。反六路围攻胜利后,四方面军召开表彰大会,分别授予265团“夜老虎”和274团“夜袭常胜军”奖旗,以表彰他们如神兵天降的夜战本领和功绩。

    红四方面军的夜战能力威震敌胆、扬名全军,仅《教育训练大纲》规定的夜战训练项目就有十四个。他们能通过搭人梯或用长竿、铁钩、绳索,攀爬悬崖绝壁;能够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夜里迅速敏捷行动、用“竹哨子”联络;百米开外,能打灭晃动的烛苗。夜战,让川军吃尽苦头,管红军叫“天兵”,驻地几十里外都派人整夜打更放哨。

    可惜的是,在后来的浴血河西征战中,30军的265团在最后的阻击战中,为掩护方面军总部撤离,在弹尽粮绝中与马家军奋战,最后全军覆没,“夜老虎”饮恨疆场。但西路军仅有几次重大胜利,都与265团有关。他们虽然战败了,但仍然是红四方面军顽强、最能打的部队;他们没有留下任何血脉,但夜老虎的威名勇冠三军!

    31军的274团就幸运多了,由于没有西渡黄河作战,整团得以完整保存下来。这就是,驻渝某红军团的二营。那面“夜袭常胜军”的奖旗,凝结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浮现着英勇奋战的红军身影,在远去了刀光剑影和枪炮争鸣的今天,依然指引着红军传人奋勇向前。一直觉得,相比后来的其他荣誉,这个仅由方面军授予的奖旗,最具“含金量”。

    时光荏苒,斗转星移。八十多年过去了,当年的川陕革命根据地早已物是人非,浴血奋战的历史也已经进入书本,但黑夜里青龙观上那呼呼的山风声,峭壁剑门关下那嘹亮的冲锋号角,仍在脑海久久回荡、延绵不绝……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红四方面军研究之五|放弃川陕苏区,是策应中央,还是被迫转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ltei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