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face

作者: 月曦花宸 | 来源:发表于2022-09-01 08:39 被阅读0次

    “你这本书恐怕没人看。”

    “为啥?”

    “你想啊,如果一个人连阅读的方法都没掌握,他怎么能读完这本《阅读的方法》呢?”

    这当然是个玩笑,但是我懂他背后的意思:阅读真的需要方法吗?

    这倒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说到底,求知是人的一种本能。大脑和身体一样,都有饥渴的时候,都需要新鲜的养料。和滑雪开车不同,阅读不需要先有方法才能行动。我见过的爱读书的人都是从横冲直撞开始抓到什么读什么,在兴趣和问题中不断冲浪,直到学业有成,也未必有什么成型的读书方法。

    那阅读真的不需要方法了吗?

    据说有人问过《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作者柯维一个问题:“如果我不爱我的老婆了,我该怎么办?”

    柯维说:“那你就爱她吧!”

    这人说:“老师,你没听明白,我问的是我不爱我的老婆了,该怎么办?”

    柯维说:“不是我没听明白,而是你没听明白。我是说,如果你不爱她了,那你就去爱她吧”。

    类似的话,我听到过好多回。我有一位朋友是个英语老师,有学生问他背单词有什么好方法?他说:“就是你愿意去背呀。”有人问自己的领导,怎么才能开会不迟到?领导说:“就是你自己坚决不迟到啊。”还有人问,怎么才能做到以诚待人?我在一部话剧的台词里找到了答案:“没有任何道路通向真诚,真诚本身就是道路。”

    很多事情都是这样:行动本身就是方法

    这本《阅读的方法》不想跟你讲任何大道理,它只有一个目的:让你愿意拿起书来开始读。

    阅读的方法本来有两条路:一条路是对书负责,也就是教你如何高效率地把一本书吃干榨净。如果你是要应对升学考试或者是要学习某些专业知识,这类方法确实有用。

    市面上有很多讲这类方法的书,中国古代也有很多这样的实践。比如明朝的张溥,读一本书,先抄一遍,再高声朗读一遍,然后把抄的纸烧掉,再重新抄,重新朗读,重新烧。这样大约七八遍就可以背诵,这就是所谓的“七焚读书法”。

    不过这样读书需要极强的目标感和极大的心力支撑。经历过高考的人都知道其中滋味。我高考结束那天,亲眼见到一位同学把自己桌上的抽屉里的书整整齐齐地收拾好,拿到操场上一把火烧掉了。

    他说:“这辈子我再也不碰书了。”我完全理解他那一刻的感受。后来这些年,我又遇到过很多有学位有知识,但就是坚决不读一本“无用”之书的人。有一次,我和一位学者聊起这个现象,他叹气说了一句很重的话:“厌学,是心灵的癌症。”

    不管多有效的读书方法,如果只顾对书负责,而不管人的感受,最终导致一个人厌学,那一定是得不偿失的。

    而眼前的这本《阅读的方法》则相信另一条路:对自己负责。

    所有的方法都是相对于目标而言的。这本书只有一个目标:让你乐于阅读。所以与其说它是阅读的方法,不如说是爱上阅读的方法。

    爱上阅读的方法说来也简单:就是,一个段落不喜欢,就跳过去;一本书不喜欢,就换一本。就像一个闯进游乐场的孩子,奔跑撒欢辗转于各个项目之间,碰到不感兴趣的转头就走,遇到喜爱的就玩个不亦乐乎,单纯享受玩耍带来的快乐。

    这个过程中,唯一需要守护的就是心头的那一盏灯火。能持续觉察到阅读带来的乐趣以及阅读对自我心性的增进。听起来,这种读书的主张不太符合通行的观念。

    关于读书,有很多听起来很有道理的清规戒律:要读经典,要读原著,要逐字阅读,要精读,要结构化阅读,要做笔记……说这些“要”的人,都是好意。他们把书看成了一座高耸入云的山,把读书看成了步步登高的朝圣,知其路途艰辛,所以生怕我们行差踏错,误入歧途。

    你有没有想过,书籍的世界其实不是一座山,而是一张网?

    山,需要费力地攀爬,而网允许我们与快递从一个节点跳到另外一个节点;山,有从低到高的次序,而网,处处相通,没有前后高低之分,只要你愿意,任何一条路都可以抵达终点;山,只有一个顶点,而网,每一个节点都有变成枢纽的可能。

    上初中的时候,我家书架上有一本《演员的自我修养》,繁体字,竖排版,我是看不懂的,但是这个书名让我觉得演员这个行当很高级,所以我报名参加了学校排练的话剧。

    因为成了演员,我莫名其妙地找来了一本《悲剧心理学》。看了几页,没意思,扔下了。但是通过这本书,我知道了作者朱光潜是我的安徽老乡,所以又借了他写的《西方美学史》来看。当然,还是看不懂,又扔下了。

    但是我从中知道了几位古希腊哲学家的名字,尤其觉得柏拉图的洞穴比喻很有意思,于是将它写进了一篇作文,受到了表扬。既然受到了表扬,我觉得自己也不好意思,不懂点哲学,于是就……这么一路滑到了今天。

    这段看上去都不能被称为阅读的阅读经历,既没有恒心,也没有系统,既没有循序渐进,也没有切实的收获,几乎犯了所有读书方法论的大忌。

    但是那又怎样呢?回头来看,这个过程中的每一本书都没有辜负我。他们从不逼我读完,也从不问我要什么心得,他们只是一站站地把我送到了下一本书的面前。其中有很多知识的触角,像一棵棵暂不发芽的种子一样蛰伏着,在后来的日子里,偶尔钻出地面。很多年之后,我才知道自己早已深受其惠。

    对书负责的方法,常常把人当作一只空碗,等着书往里面注入知识的甘露,要求人必须捐滴不漏地接受它,消化它。

    而对人负责的方法,更注重人的感受。它相信人的心灵有无限扩展的可能性。只要一直保持读的意愿,总会由一个兴趣催生出无数兴趣,由一个问题带来无数问题,无休无止,无穷无尽。

    一个愿意在书籍世界留连的阅读者,他的任何行动都会触发意外的相遇;迟早有一束微光会照亮他,让他突然沦陷,此后的一生,既能享受阅读的快乐,又能得到阅读的回报。阅读将成为与他终生相伴的习惯。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Preface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luen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