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娃随她爹回老家待了两个月,我利用这段时间学了心理学。别看短短的两个月时间,变化可是惊人的。
事件一:我都没有看!
某天傍晚娃发来视频,问我:妈妈你在干什么?“我在看电影呀”。娃不乐意了,说:“爸爸也在看电影,我都没有看,我都没有看”。
她爹不乐意了,说:“我今天一直在陪你,也就刚才你去玩了我看了会电影,你叫唤什么?”
我听出了孩子的问题点,问她:“越悦你是不是想看动画片?”她说:“是的”。我说:“你这样,你快快的去吃饭,吃完饭跟爸爸说想看15分钟动画片,爸爸一定会同意的,好吗?”她开心的挂掉了视频就去吃饭了。
孩子看到我和她爸爸都在看电影,联想到自己身上的时候就觉得不平衡,她其实是也想看电影或者动画片的。而我老公却会错了意,以为她的问题点在嫌乎爸爸看电影不理她。
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才能准确明白她的问题点在哪里。
事件二:我要那个漂亮的勺子
周六中午我炖了排骨,吃饭的时候孩子很开心。我给每个人都拿了一个勺子方便喝汤,孩子说:妈妈我要那个带花的漂亮的勺子。这时候,我老公有点不耐烦的说:就用这个勺子,哪那么多事?
虽然我很累,但还是去厨房拿了那个漂亮的勺子给她。老公说:你就是惯着她。我说:就一个勺子你至于不?老公说:你这样她会越来越过分。我说: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说生理需求是底层逻辑,之后是安全需求,如果这么简单的需求都不满足她将来跟可能会没有安全感并质疑怀疑自己。
当然,这些沟通都是避开孩子在进行的。但我想说,学了心理学才明白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有时候她的真正意思并不是语言表面所表达出来的意思。
事件三:我的情绪出了问题
周日下午孩子睡起觉来,她爸爸便催促她快点把桃子吃了一会带她出去玩。孩子醒了发现她上午画的一幅画找不到了。其实,是我趁她睡觉的时候收拾了一下桌子。
看到画没有了,她马上开始哭,我就赶紧停下手中在做的家务赶来安慰她,耐心的问她是不是这一副,说着便从刚才收拾的那些文件里面拿出一副一副的画给她看。
孩子一直在哭,还说不是。这时候我老公急了,又说我就惯着孩子。我说她已经着急并且哭了,这时候要先安慰她的情绪。过会画找到了,她开心的就去吃桃子了。
虽是一件小事,但我觉察出了因为这件小事孩子的情绪起了变化,所以先安慰情绪,一旦情绪得到了安慰,她就会平静下来。
我们大多时间没有注意到事件会引起情绪的波动,情绪会带来行为或者观点的改变。所以,先处理情绪是最简单直接的办法。
著名心理学家贺岭峰老师有一次被他孩子的数学老师叫到学校去,在去学校的路上他都很忐忑。到了学校以后,数学老师跟他说:“你们是怎么当家长的?你知不知道你闺女这道数学题错了四遍?”他怏怏的就回了家。
回家之后,他孩子问他:“爸爸,今天你被老师叫去学校了?”他说:“是的。”孩子说:“老师跟你说了什么?”他说:“老师说如果你的数学考试卷子能写得再整洁一点,她会多给你两分。”孩子说:“就说这个?还有别的吗?”他说:“没有了。”
他为什么没有把老师的愤怒踢猫效应一样传递给孩子?因为他说:数学老师为什么叫他去学校?因为孩子的数学题错了4遍,那这属于数学老师教学范畴她在跟家长发泄自己的情绪。教学教不好就叫家长,足以见得这位老师的水平。既然这样,老师其实是在跟家长发泄情绪的,那为什么要将老师的负面情绪回家传递给孩子?老师教不会,要孩子来买单吗?没有道理嘛。
关系大于一切,如果因为数学老师的情绪影响了亲子关系,一定是丢了西瓜捡芝麻的。这道数学题在她成长的过程中不算什么,但因为一件一件的小事丢掉了助益性关系才是大大的不对。
陪伴是一个灵魂对另一个灵魂的影响,为人父母用心呵护,不止是一句空话。拿出实际行动来,让我们一起来学学如何做父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