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今日头条读到一篇文章,感触良多。
片段摘录:无疑,中国缺好编剧。
为什么每年那么多剧本,大多数都乱七八糟?或许,一些优秀编剧的行为,可以帮我们回答这个问题。
高满堂写《闯关东》的时候,带着采风小组走了数万公里,写了8年。写《大河儿女》,16次走访河南。
创作《老农民》,花了5年时间调研取材,走了5个省份,采访了管农业的副省长、市委书记、农会主任、组长等200多人。
但是,能这样一点点磨剧本的编剧有多少呢?对不少编剧来说,能够讲个完整的故事,保证台词的合理都做不到。我们还如何指望他们去深入生活,挖掘素材呢?
中国缺好编剧,所以雷剧垃圾剧充斥屏幕。但是,中国只是缺好编剧吗?
今天看到一条视频,视频中巩俐说自己不是娱乐圈的人,她表示不愿意浪费时间在这个圈子里消耗自己。
巩俐说这样的话,虽然有网友表示不接纳,但是,对比戛纳红毯上那些买票进场的人,确实是对娱乐圈的所谓“蹭”流量一族的嘲讽。
没有作品,没有任何拿的出手的东西,去戛纳就是为了蹭流量,这样的行为,表面上看没有触犯任何规定,但实际上呢,大家都明白。她们看中的是戛纳红毯的流量效应。
她们不愿意或者没想过要通过正常途径进入戛纳,以为靠捷径就可以得到想要的。这样的行为,和那些“保证台词的合理都做不到”的编剧相比,有什么区别?
她们的本质都是利用网络的传播力量,借用平台的影响力,争取自己想要的结果。
巩俐在视频中说,她要做的是挑选好的作品,然后花三个月时间去体验生活,再花四个月去拍摄。她不会一接到剧本,就急着去做通告。巩俐的这番话道出了一位专业演员的基本素质,也体现了她对这份职业的敬畏——要做,就认真去做!
确实,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不愿意花时间认真去做一件事情了。
比如编剧:会不会写不重要,重要的是金主爸爸(无脑观众)愿意买单,所以,编剧要做的是迎合“金主爸爸”的喜好,至于剧情是否合乎逻辑 ,是否符合生活常识这都不重要!
就拿现在特别流行的公众号文章写手一样,他们要做的就是迎合读者的口味,挖空心思“骗”娶读者的阅读点击。至于文章质量,他们并不在意。更有甚者,自己根本写不出符合市场的网文,却敢披着自媒体导师的外衣开课。
网络带给他希望,“希望”也被很多人曲解,并且利用人性的弱点,忽悠你相信只要努力就会有回报。
对于写作市场来说,单纯的埋头苦干不等于努力。真正的努力是积累加阅读再加沉淀,正因为那些打着“你只要和自己死磕(努力),你就能写出未来”旗号的导师的忽悠,让文字市场变得越来越乌烟瘴气。
突然又想起日本木匠大师招生的事,他的弟子加入他的学校闭关八年,期间不准见父母,一切都要按照学校的规定行事。虽然,鲁班是木匠的鼻祖,但全世界最好的木匠,不是来自中国,而是来自日本。
我们很多用工匠精神去要求别人,好好拍戏,哈哈写,但是,任何一个以“工匠精神”要求自己的人,最终都会开出理想的花。
做,就要认真,就要做好,是一个没有具体执行标准的要求,但是如果有人把它作为人生信条,那这样人就有机会创造奇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