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一陈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内化,让知识和自己融为一体。”
把这句话套用在“阅读”这件事上面,也是同样的道理。
你可能会有这种体验,一本书读完,过几天就忘了大部分,只剩下一个模糊的印象。其实根本原因就在于,你没有把这本书内化。
当你把一本书内化了之后,会在其他相同主题,或者不同主题的书上,看到相似的影子,那是因为这些书的底层逻辑是相似的。
“内化”听起来似乎不难,但真正实行起来,并不容易。有个说法,说我们中国人学习能力最强的年纪是在18岁,这个说法是否科学,我们暂不讨论,但是有一点我们可以确定,那就是在高三阶段,我们的大脑经常是长时间处于“摩擦”的状态的。
《认知天性》这本书里面说,当我们的大脑有了足够多的摩擦,足够多的挑战,我们才更容易记住那些内容。
因此,我们在阅读之后需要内化,也就是要让大脑产生摩擦,才能让知识和自己融为一体。既然如此,那我们应该怎么阅读,或者说应该怎么让大脑产生摩擦,从而实现融合的效果?
一、我们需要先了解大脑的特点和偏好
1. 大脑的特点
在大脑神经科学领域,大脑被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原始脑,也叫爬虫脑;第二层是哺乳动物脑;第三层是新大脑皮层,也叫皮质脑。
三个层次是同时存在的,而决定人的学习能力的差异,就在于我们调用大脑哪个层次最多。
用团队来比喻整个大脑结构,皮质脑无疑就是那个行动力最强的队友,哺乳动物脑偶尔也出出力,而原始脑不仅不出力,还经常拖团队的后腿。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需要激发皮质脑,让它发挥最大的作用,这样才能提高团队工作的效率。
翻译成人话就是,我们要调动大脑,让大脑去思考,产生摩擦。说白了就是要多用脑。
2. 大脑的偏好
了解了大脑的特点之后,我们还需要知道大脑的偏好。简单四点概括:
1)简洁化:简洁的图比一大堆文字好使
2)结构性强:思维导图的逻辑知道了吧
3)图像化:你为啥爱看美女图片心里难道没点数么?
4)喜欢奖励:你今晚吃鸡了没?嗨不嗨?游戏的设计必定都涉及到奖励
了解大脑的特点和偏好,利用其“弱点”,从而在阅读时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明确阅读的目标
阅读的目的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为获得资讯而读,一种是为求得理解而读。
每天的社会新闻、娱乐新闻、微博热点等等都是资讯,对于这类资讯我们了解就好,这些属于“关注圈”的范畴,关注圈是指我们无力改变,或者说很难改变的事情。
一篇对我们有帮助,或者有启发的好文章或者一本好书,这些则要求我们要理解并内化,才能让知识成为我们自己的,这些可以归类在“影响圈”的范围内,影响圈是指我们能够改变的事情。
在这个节奏如此快速的时代,我们总焦虑自己会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因此大多数人都希望自己能多学点东西,给自己赋能。
阅读无疑是成本最低最方便的一种学习方式。
明确自己的阅读目的,再去进行阅读。
比如你有拖延症,那你就应该去阅读关于拖延症的文章或者书籍,按照文章和书上的方法,再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去操作。
三、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1. 碎片阅读法
1)碎片的方式
碎片的方式大家肯定都知道,比如我们随手点开一篇头条的推文、公众号文章、豆瓣书评,这些都是。
2)碎片阅读的核心
你是不是经常点开一篇文章,花几分钟看完,觉得,哇塞,好有道理,好有启发,好像任督二脉被瞬间打通了。可是,到了第二天,你可能就忘了那篇文章在讲什么了。
所以问题在哪里?
在于没有把这些知识点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可是点开文章看了也就过了,找都找不到,还谈什么内化。所以,我们在阅读碎片的时候,要记得收集概念。当然,前提是这篇文章的概念值得收藏。
碎片阅读的核心就是概念。比如你点开这篇文章,看到我讲了关于人的大脑有三个层次这个概念,你就小手一点,把这段话收集起来,下次在其他地方看到这个概念,你就可以打开收藏夹,重温下这个概念。
一个知识点看过三遍,我们的大脑基本上就能记住了。
3)工具
工具就很多了,印象笔记、有道云笔记、电脑文件夹,甚至你想手抄下来都行,你开心就好,怎么习惯怎么来,最好是要成系统,分门别类,调取素材的时候才比较方便。
4)构建你的知识体系
首先,明确你的碎片时间。虽然时间每年都在我们脸上毫不留情的刻下一刀,但是我们还是要爱惜它,挤一挤,蹭一蹭,每天空出你的阅读时间,最好能有固定时间段。
其次,明确你的学习来源,比如每天固定拿出半小时读下纸质书或者电子书,或者知乎、头条、豆瓣,这些都是学习来源。
再次,就到了动手的时候了,小手点一点,把知识点收入囊中。十全大补丸拆成30颗,每天一颗,来,张嘴,吃下。
最后,到了动脑时间啦。收集了知识点之后,就到了发挥主动能动性的时候了,想一想,我有没有这篇文章或者这本书中提到过的类似的经验,或者类似的感受。
这就叫链接,也叫关联。
接下来,就要再次进阶发挥主观能动性了,通过提炼和关联,开始创造属于你自己的内容。叮,这时候知识已经跟你融为一体了。
2. 快速阅读法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快速阅读法可能很多人都听过,但是,它的核心并不是为了快而快。
快速阅读本身并不是阅读的终极目标,而是一种辅助方法。
1)浏览结构
文章和书一般都有结构,比如这篇文章,从落笔之前就需要定好结构,开篇开门见山提出观点,接着从不同方面论述观点,最后总结观点升华主题。
而一本书的结构就更复杂了,有封面、序言、目录、章节、索引等结构。拿起一本书,首先要看封面。我们往往并不太关注封面的内容,事实上封面的信息是非常多的,标题、副标题、宣传语等,这些几乎是这本书的核心观念的浓缩。
2)快速阅读
浏览完一本书的结构之后,就进入到快速阅读内容的环节,建议控制在十分钟之内。
快速阅读内容之后,我们对这本书已经有个大概的了解,这时候,我们应该问自己,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本书?这个问题很关键,因为它关系到这本书能否“满足”我们阅读它的目的。
如果我们不弄清楚作者写这本书的目的,就直接从第一页开始看书,等到我们花了几个小时看完这本书时,才发现这本书根本无法解决我们的问题,或者说满足我们的目的,那这几个小时可能就白白浪费了。
3)确定重点
一篇文章不可能每个段落都是重点,一本书也不会每个章节都是重点,重点往往才是我们最需要关注的部分。
比如这篇文章,作为论述文来分析,它的头和尾是观点,属于“论”,而中间四个关于阅读的方法,就是“述”,也是大家最应该关注的地方,这四个关于阅读的方法,就是我们说的重点。
阅读一本书也是同样的道理,快速阅读内容之后确定重点,再进入下一个环节。
3. 分析阅读法
阅读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带着目的阅读,一种是自由阅读。
自由阅读大家都明白,真的不要太享受太舒服了。但,这里我们主要讲,带着目的阅读。
带着目的去阅读,你就需要了解这篇文章或者这本书的主旨和框架,得知道问题是什么,现状是什么,怎么解决问题,这里边的重点是什么,案例是什么,怎么论证的,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才能进一步阅读下去。
1)读物的分类
看到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我们首先要知道,它是属于哪一类的,虚构类还是非虚构类。非虚构类的话又是属于实用型还是理论型?比如这篇文章,就是属于非虚构类里面的实用型论述文。
区分实用型和理论型关键在于是否给出行动指南,比如这篇文章就给出了阅读指南——碎片阅读、快速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而科学实验的书则属于理论型,因为我们不可能像科学家一样在实验室做出各种研究,比如新冠病毒结构的研究。
再举个例子,你觉得《飘》这本小说是属于爱情小说,还是历史小说?这本小说以亚特兰大以及附近的一个种植园为故事场景,里面讲了内战前后美国南方人的生活。所以,它并不是我们常规意义上认为的爱情小说。
举《飘》这个例子也是为了讲到下面的一个要点,即熟悉读物的写作背景也很重要。
2)写作背景
这里的写作背景应该包括作者的个人背景和读物的背景。
比如《应对焦虑》这本书,作者埃德蒙·伯恩(Edmund Bourne)博士是焦虑症治疗专家,从事焦虑症、恐惧症治疗工作20多年,曾任加利福尼亚焦虑症医治中心主任,撰写的自助书籍帮助了100多万人。另一作者洛娜·加拉诺(Lorna Garano)是知名的心理治疗专家,长期关注焦虑症治疗,擅长利用认知行为疗法治疗焦虑症。
因此,这本书会讲到很多专业术语,比如焦虑的原因之一是神经生理因素,其中包括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的缺乏或失调,杏仁核和蓝斑等脑结构过度活跃等术语。
3)作者的主旨
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都有其主旨,也就是作者在表达对某件事的判断。比如这篇文章,主旨就是在表达文章中几个关于阅读的方法是有用的这个判断。作为读者,我们可以赞同也可以反对作者,但前提是你真的看懂了。
这里引申到下一个要点,就是公正地评判一篇文章或一本书。
4)公正的评判
培根曾建议读者说:“阅读时不要反驳或挑毛病;也不要太相信,认为是理所当然;更不要交谈或评论。只要斟酌与考虑。”
一个人如果不能自发地运用独立的判断力,他是不可能学习到任何东西。
评判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每个人都具备评判能力,但是,评判的前提是你要先看懂了、读懂了这篇文章或这本书。如果你根本没看懂,那就不叫评判,而是抬杠,为了杠而杠,就失去了阅读的意义了。
4. 主题阅读法
关于主题阅读,我们首先来理解读物的核心——概念
1)概念的特点
比如这篇文章,它的核心概念就是高效阅读的方法的底层逻辑。概念这个东西具有相似性。
这篇文章所讲的底层逻辑这个词,其实也可以用“规则的原理”来代替,都是同一个东西。所以,一个概念是可以有不同的表达的,下次你在其他地方看到一篇文章在讲阅读方法的原理,那么很有可能那篇文章也是在讲同样的东西。
这样你就可以把两篇文章放在一起作对比,看看有哪些相同或互补的地方,然后你再选择性的吸收,加入自己的理解,把知识点内化,从而梳理出一套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
2)主题式阅读
明确读物的核心之后,我们就可以进行主题式阅读了。
比如我们想了解“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就可以收集相关的文章和读物,例如《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番茄工作法》、《应对焦虑》等书籍都涉及到提高工作效率的概念。
举个例子,如果我想写一篇关于如何高效阅读的文章,那我在这段时间就会大量的阅读关于高效阅读的文章和书籍,用摘录和思维导图的方法把这些内容归类整理、内化,最后再结合自己的经验输出这篇文章。
3)建立书单
确定主题之后,我们就需要建立书单了。书单的来源有很多,豆瓣的书评、大神推荐的书单、读物的内部链接。比如这篇文章提到的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就列举了三本书,这就是内部链接。
同一个作者的不同作品往往具备关联性,比如我们读塔勒布的《反脆弱》这本书时,里面提到的核心概念就是脆弱性。这个概念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黑天鹅事件。想了解黑天鹅事件是什么,我们就可以去看他的另一本书《黑天鹅》,这就是作者不同作品的关联性。
4)主题式阅读的作用
主题式阅读能升级我们的视角。
你有没有遇到一种情况,看到一个概念,在这本书里怎么都看不明白,但是却在另一本书里搞明白了?
有的作者喜欢卖弄概念,可能涉及到人设问题或者是利益因素,这里我们不举例。所以,当我们看到一些概念却怎么也搞不明白的时候,很可能不是我们的理解能力有问题,而是作者有问题。
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就没必要去跟这些概念死磕,而是先放下或略过,去其他同类读物里寻找答案。
当然,有时候可能确实就是我们自己的问题。当我们的知识池不够大的时候,有些概念确实是理解不了的。因此,我们需要阅读同个主题下的不同读物,从而去提升我们的认知,升级我们的视角。
蒙田说:“初学者的无知在于未学,而学者的无知在于学后。”
意思是,初学者的无知是因为什么都没学过,而学者的无知却是由于读错了许多书。
前者固然无奈,但后者更遗憾。
阅读诚然是多多益善,但前提是读了之后能带给我们帮助或启发,否则,就只是无用的勤奋、自我感动式的努力。比起不努力,自我感动式的努力更容易摧毁一个人的信念。
最后,总结一下这篇文章的要点:
一、我们需要先了解大脑的特点和偏好
二、明确阅读的目标
三、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1. 碎片阅读法
2. 快速阅读法
3. 分析阅读法
4. 主题阅读法
文字的世界浩瀚无边,愿你我在阅读中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
欢迎关注@陈一陈写作,每天与你分享写作干货与成长心得,用理性的思维看待复杂的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