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说:“假如你想要让你未来的学生留心听你的每句话,感受你的话,你就要关心家庭情感关系是否丰富的问题。道德怕心灵的孤单,如同思想怕周围无人一样。你要关心使儿童同别人由于相互负有义务、相互爱慕、尊重和关心而联系在一起。”
读着苏霍姆林斯基的文字,我读出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读出了家庭情感关系的重要性,尤其读出了教师家访的重要性。为了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我们教师要非常了解每个孩子的家庭教育,尤其了解家庭情感关系是否丰富的问题。
读了苏氏的文字,我理解了,如果儿童的心灵得不到他人的细腻情感,如爱抚、体贴、同情和仁慈,他们就可能成长为一个情感上无知的人,或者是铁石心肠的人,或是冷酷无情的人。
这让我想起很多的教育案例,记得不久前,听闻了一件儿童互殴的事件。调查显示,那几个打人的孩子均属于“难管教的孩子”。他们的家庭情况是父母离异,又都再婚。孩子均生活于“真空地带”,过着“无人问津”的日子。更别提什么人对人的细腻情感了。
细思极恐。一个十来岁的孩子,来到世间十来年的时间,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形成时,就“被人抛弃”,过着没人关心、没人疼爱的日子,一步步走向了道德的边缘,成为了情感上无知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假如我们想要让学生留心听我们的每句话,感受我们的话,我们就要关心家庭情感关系是否丰富的问题。作为教师,每带一批新学生,首先从了解每个孩子的情感教育开始,从了解孩子的家庭教育开始。
走进孩子的家庭教育,走进孩子的情感世界,应该是每一个教育者必须做的一件事。以往,我们常会将“家访”看做是上级部门的一项检查任务而去应付完成,今天看来,大错特错。
对于情感教育,苏霍姆林斯基建议建立一个敬老园——一个为老人开辟的果园。尊敬老年人,是尊敬人的最明显的表现。儿童体会到做好事带来的大公无私心情的快乐,就获得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这让我想起来曾参观过的花园式学校、果园式校园,原来,所有显性的教育现象中隐藏的是教育管理者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切能使儿童得到美感快乐的东西,都具有神奇的教育力量。”据我了解,一切快乐的东西,都与实践动手操作相关。现在教育部将《劳动》纳入课程体系,重视起劳动教育课程。不得不说,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是很前卫的,或许这就是李振涛教授所谈到的“教育的常识”。
儿童的情感教育,范围很广,话说回来,还是要关注儿童的心灵教育。知识学习固然重要,但如果多关注孩子的情感世界,教育就会变得事半功倍。否则,适得其反。
莫国夫老师说:“我强烈建议坚持学习的‘长期主义’,好的想法要努力做出来。”我深以为然。今天所读所悟,努力在工作中践行起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