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后有人这么问她:"你觉得原生家庭是农村对你有影响嘛?"
那时她是怎么回答的,她笑了笑:"内心强大的人是没有鸡肋的,原生家庭对我来说是一个更好的起点。"
"这个回答到是挺有意思的,方便具体说一下嘛?"
"大家都知道我们家是农村的,首先我有一个很好的家庭,它给我的教育资源可能比不上大城市里的孩子,但完整的家庭和好的价值观,以及拼搏不服输的韧劲,这或许都是大城市带不给我的。"
那时候好想说一句:"如果没有磨难,我怎么会想破茧成蝶,如此渴望成功呢,我愿意吃苦,因为吃的苦上苦,才能当人上人啊。"
一下子陷入了回忆...
1.
女孩名字叫朱小顺,很俗气的名字,她自己很不喜欢,她无数次幻想着将来把名字换掉,朱小顺,原意顺从的顺,也是顺利的顺。
十六岁的朱小顺已经开始赚钱补贴家用,家里还有一个哥哥正在上大学,而她就是在给哥哥赚上大学的钱和给家里补贴家用,她是不后悔的,哥哥学习比她好,比她优秀,她不嫉妒的,只有在夜静的时候眼泪才哗哗的往下掉。
她望着出租房的窗,什么时候是个头。
每天像台机器一样,在工厂里手不停的干着活,脑袋也机械的跟着机器转动,不用想太多,她就是工厂的一个零件,有时候她也觉得扛一扛几年就过去了,等哥哥毕业了,她就可以清闲了,过自己的生活了。
那一年,哥哥已经毕业了一年了,父亲出了车祸,电话里说查出来可能有其它病症,她听到消息后第一时间到达医院。
所幸父亲伤的不重,只是轻微的擦伤,却拙劣的演技骗她,所有人都说父亲病的很严重很严重,要做一个很大的手术,她信了,拿出了所有的积蓄,只为了那个很大很大的手术。
原来是哥哥长大了,看上了城里姑娘,想要结婚了,家里拿不出钱,又不好意思和女儿要钱,所以才上演了这一幕。
后来她是怎么知道的?她去交钱的时候看了一眼诊断书上的字,又与大夫交谈几句,原来没有什么大手术要做,只是或许有一场婚礼要举行了。
那一年哥哥拿了家里所有的钱,上门提亲,而对方根本不要钱,要钱也只是为了试探,最终的目的是上门女婿,哥哥从那一年再也没有回来了,家成了三个人的家。
"原来这也是养儿防老...",有时候朱小顺心里讽刺道。
从哥哥离开后,老人更是念叨着儿子,儿子。而朱小顺只有一个念头,做自己能做的。毕竟老人的观念也不是她能轻易扭转的...
可能儿子的离去,让他们渐渐有了危机感,想要把朱小顺"捆绑"在乡下,一开始朱小顺也只是一个月回来一次,后来开始频繁的叫回家,开始相亲。
那时的朱小顺也才19岁,还不想结婚,但村里的姑娘大多20岁就谈人定嫁妆了,她也只是象征性的敷衍一下,倒不是看不上村里人,只是不思进取,好逸恶劳的妈宝男太多了,没错村里可能比城里更盛。
早早的就开始不读书,开始学工的也有,但也只是在村里转周围打小工,父母比起出息,更希望孩子一直在身边。
2
一个年轻模样的女人站定在朱小顺面前,"你好",她洋溢着一种大城市姑娘特有的笑容,这声你好一下子就惊了朱小顺的心。
妃感觉自己好像一个花痴的男子面对心爱的女生,还带几分羞涩。
"你好~"声音很小的回复道。
或许是她的气场过于强大,而自己就显的更加的卑弱,朱小顺打量着她,把她迎进了家门。
你叫什么名字?
朱小顺
在上学嘛?
没有,在打工
那你多大了啊?
19岁
啊,这么小啊,她吃惊的看着朱小顺,细细的上下打量着眼前一点也不出挑,发黄发瘦的小姑娘。
她的目光让朱小顺无所适从,躲闪着对方想要对视的眼睛。
你还想上学嘛?
我还能上学?朱小顺小心翼翼的问。
可以啊
现在有个机会,可以上学的,学的计算机,IT,很有前途的,学完立马就能打一万多的工资,对方诱导着她。
朱小顺亮晶晶的看着她,"真的嘛?"
"真的啊,你看我,我是隔壁村的,叫王二花,我去学了一年,立马就出来找工作了,现在工资一万五呢。"
朱小顺震惊的看着她,"我也行嘛?"
"可以的。"
朱小顺被说的心情澎湃的,父母刚打农回来,就同他们说着,父母坚持说是骗子,死活不让朱小顺再去见王二花。
后来才知道,这个消息早就在村里传开了,因为王二花的确是隔壁村的,不知道多少人羡慕她找了好工作,一万五,一个家里一家都不一定赚上一万五。
王二花没有和朱小顺说学费的事情,朱小顺也就没问,原本以为学费也就几千,不然一个隔壁村怎么也能上了?
当她再次找到王二花时才知道一年学费居然要一万五,像她十九岁要学三年才行,不然太小了公司不要人。然后她通过王二花背着家里找了贷款,这才开始了大城市的求学路。
3
她给父母留了一些钱,就悄悄的走了,她知道家里肯定不会同意的,但她想拼一拼,从很多年前就想了,她想感受电视里那样的街道,那样的海风,那样的高楼大厦,这对她来说太致命了,像是她一定要完成的征途。
一个小姑娘,纤弱的左手拉着一个行李箱,右手吃力的拖着一个行李袋,还有一个铺盖放在行李箱上,行李箱是王二花不要了给她的,不,她已经改名字了,叫王宣美,真好听。朱小顺嫉妒着那个女孩子拥有了自己的人生。
她走上列车,身上揣着贷款的二千五百块钱,放置在身上不同的地方,列车上一觉睡到五点,终于到了,她下意识的掏掏口袋,钱还在的。
站在街道上,享受着空气中的汽油味,她却并不觉得,只觉得在农村那种地方这些车是不常见的,事事都新奇。
终于到达了学校,她挥汗如雨,跑进跑出,其它人都有父母朋友陪着,唯独她一人,她需要一边看护自己的行李一边办理入学手续。事情办完后,她已经没有一点力气说话,终于辅好了被子,她躺着床上,真好。
她的文化底子太弱了,长时间的机械化工作让她大脑反应并不迅速,甚至她每天醒来都要确认一次,自己在那里?在干什么?才能信心满满的起床,开始奋斗。
培训学校的学生来自各个阶层,有工人,有学生,还有一些上年纪的大叔大婶级人物,不夸张的说这是一所社会大学。
它有严格的制度,一个月只需要会一门技能,而技能要通过考核才能进入下一个阶段的学习,她咬牙坚持着,文化课英语一天背100个单词别人背半个小时,她背一天,整整一天,晚上也要挑灯背,她总是枕头是湿的,她总是要争那个第一,她没有那么好,所以要得99.9分,要凭那个最优秀的人啊。
同学吐槽她用力过猛,她却知道她太渴望成功了,这将是她人生最后一次来学校学习,她经历过社会,但这里好多人没有,她们有大学毕业的有初中高中毕业的,但没有社会经验不知道一个人如果人生烂透之后对抓住一根稻草,一术光的执着。
她不优秀,太不优秀了,一年的文化课她以优秀进阶,但到了计算机完全就是她的弱项,可以说所有的电子产品都是她的弱项,当别人的手已经开始熟练在键盘上跳跃的时候,她只能两只手指笨拙的跳动,眼睛一眨不眨的看着,她不努力,她永远都学不会的,白天她在教室,晚上她在宿舍,同学们嬉笑道:"那不是你们班的学霸嘛?"
她总要快步的避开人群,回到教室继续...坚持,她相信三年,只要三年她就可以,就可以改变自己的人生。
4
毕业照上所有人都做着鬼脸,她也捂着嘴夸张的嬉笑,身子因为动作有些倾斜,眼泪从眼睛滑落,一滴两滴,朱小顺,恭喜你毕业了,她心里告诉自己。
三年,整整三年,家里并不知道她在读书,她每个月都有给家里寄钱,只是寄的少了些,她的理由是在大城市打工,花销贵。
她一边打工一边学习,她在学校的食堂工作,为两顿免费的食物和35块钱,学习时她会了知识点会给同学讲,有时候同学也会找她补课,给她酬劳。周末她更是大街小巷的发传单,给一些公司做宣传裂变。
毕业了后,由于没有真实学历,她只能在一些中小企业上班,工资一个月一万六,她开始工作还贷款,五个月后贷款还清,她也开始走上了新的征途,她报考了成人自考,最终考上了北京大学。
5
她自律她克制,她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她翻转了人生,她说她想要什么,只要足够努力,她想要,就一定可以。
后来她开了一家培训机构,想让所有穷苦的孩子实现逆袭,她说:"人生在没有希望的时候才是真正的希望到来的时候,困境才是转折。"
校语上说:"如果人生只有一种成功,那一定是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在人一生的黄金阶段里,我有好多奢望,我想跑,我想追梦,想越过山林,拥有一百种人生,所以我渴望成功,我足够努力,我脱颖而出。——朱肖"
破开你的原生家庭,那些只是一个起点,如果以起点论终点,你输了,输了自己的格局,输给了梦想,输给了相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