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六月,朝气蓬勃的夏天处处散发着生机与活力。高考结束,大学毕业,大家都忙着在这个夏天做最后的告别,也都欣喜着、期待着又迷茫的走向人生中新的旅程。那么即将进入社会的你,做好准备进入大公司、小公司还是独立创业了吗?
作为工作两年的职场新手(好像也不新了,只是离老油条还有段距离,哈哈),我希望用自己找工作以来的迷茫、进入职场以来的体验,切身分析一下进入大公司还是小公司的一些利弊,给即将毕业或者正在思考未来的同学们一些建议。
为了让同学们更了解本文立场,先简单介绍一下我自身的情况。本人女生,山东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在校时专业成绩前5%,拿过国家奖学金。(其实我本身并没有很努力,只是专业人数相对不多,我数学和英文还不错,所以考试比较占优势吧)我们学校属于“高四”那种类型的大学,排的课很满,比较注重学生的成绩,所以我在校时参加的社团活动和暑期调研都不多,由于学校的地理位置,大学时期也没有太多能拿出手的实习。
我自己还蛮喜欢旅游管理这个专业,平时也很喜欢旅行和写作,所以蛮想在专业领域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我放弃了保研,打算工作一段时间有机会再出国继续深造。毕业前拿到了Disney (上海迪士尼) 的offer,后来种种原因没有去,第一家真正工作的公司是 Club Med (全球最大的度假管理集团),目前于 Agoda (全球最大的互联网旅游公司 Priceline 旗下子公司)就职。
背景就大概介绍到这,下面进入正题,从我和周围同学的工作经历分析下大公司、小公司的利弊。
大公司篇
平台更大,也更容易碌碌无为
相信许多同学刚进入大学甚至更早的时候,就立志进入世界500强这样的大公司,好像有一份这知名外企的工作就离“走向人生巅峰”近了一大步。
大公司平台确实更大。以我工作过的公司为例,Club Med 在全球有超过80个度假村,美洲非洲那些太远的不说,在亚洲也有十几个,每个度假村里除了当地工作人员外,基本上有超过10个不同部门,120个左右的管理类职位(当然从基础到高级等级有序)。这家公司是比较特殊的,度假村都建在比较偏远的地区,所有工作人员都是住在度假村里面的,无论最普通的小白还是总经理(我们叫村长);里面的工作人员也都来自世界各地,外国工作人员和本国工作人员比例大概在1:1(这个比例在任何外企都非常高),我之前工作过的两个度假村都有超过30个国家的小伙伴一起玩耍。
在这样的公司平台之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大公司也有大公司的问题。大公司人多、部门多、不同类型的职位多,这是因为它将整个业务链进行一层一层的细分,分到最后每一个人都有具体事务负责,做到“各司其职”。
所以问题就来了:你个人可能很优秀,整个公司的平台也足够大,但是在所在的岗位上可能并无法突出你的作用,结果在大公司一直碌碌无为。还是举个例子,比如国内互联网旅游界的巨头某程,对应届生招聘的要求是很高的,无论是学术背景还是个人能力在招聘时都很看重,可是当你真的进入公司的时候,也许会发现工作内容其实很简单也很机械,每天和小酒店的负责人签合约、沟通订单的问题,月底算自己的KPI,日复一日,你对平时的工作业务已经很熟练,但是一直没有新突破,终于成为大公司里的“沧海一粟”,碌碌无为又无从改变。
机会很多,也很少
很多毕业生会面临这样一种窘境:这家公司是你梦寐以求的,但是现在公司没有你想去的职位,只有一个你并不喜欢的职位可以给你offer,面试的时候HR包括业务部门的经理都会跟你说,只要表现优秀,有机会rotate到其他岗位或者部门。
如果你真的退而求其次,去了你不喜欢的职位,你就会发现,在大公司换职位换部门对于职场新人来说真的很不容易。
其实现在我也面临这样的窘境,在进入Agoda之前,我目标的工作内容是新媒体或者旅游编辑一类,主要做内容,但当时并没有这样的职位在招人,公司新成立的业务部提供了运营类的职位,我签了比较短期的合约,期待着之后可以换到我更喜欢的部门去。
但实际上,大公司里不同的部门也有一种“隔行如隔山”的感觉,首先,你并不了解其他部门的运作模式,在业务的角度来讲大公司也许更偏向从外部招一个有相关经验的人,而不是把你换过去。其次,换部门的流程非常复杂。不仅需要你向往的部门有新职位的空缺,也需要你当前所在的部门有足够人力可以弥补“损失”你之后的工作量,许多不同的申请表格,面试,档案的调整,并不比从外部面试新工作要简单。
可以用另外一个例子来更好的解释这一点。公务员考试相信大家多少都是了解的,虽然全国看来开放的职位还蛮多,但是因为吸引力大,所以竞争者也很多,这样平均到每个人的机会其实是很小的。
身边都是强者,你如何能脱颖而出?
讲一个之前去面试Booking.com的经历,相信很多同学对类似的经历都不会陌生。经常出国旅行或者旅游业的从业者应该都比较了解,Booking.com总部在阿姆斯特丹,逼格还是很高的,是Agoda的姐妹公司。我本来投了某某助理的职位,结果HR打给我说我比较适合另外的职位,看要不要去面试。虽然面试的这个职位并不是最开始预期的,只是想借机了解一下公司,也看一下淘汰率98%的公司面试流程是怎么样的。
、面试总共分三轮,需要填资料、电话面试和面对面。面对面的时候是HR和相应的部门经理来面我一个人,先是在电脑上做题,然后全程英文自我介绍和角色扮演(对,没错,面试的就我一个人,也可以演,哈哈)等等。
HR 也会专门介绍公司的文化、结构等等,然后估计是为了显示一下公司的牛逼程度,她说很多酒店出身的人做到前台经理,到这边也是从最普通的agent做起blabla。不过据我之前的了解,很多Booking最基础的客服也是国外读完研究生的小海龟。
快结束的时候,我问了两个问题:一是换部门的机会,二是提升的机会。HR比较诚实的回答我,换部门机会是有的,不过就像上文说的那样比较困难;至于提升,首先要看有没有空缺,其次你身边的同事都很优秀,你怎么能确保你比他们更好?
不过话又说回来,一定的压力可以促使人成长的更快。在一个有竞争的环境下,你的更多潜能才能更好的被激发出来。如果身边的人都不如你,以你做榜样,那样只会让你“自我感觉良好”,当你从池塘换到大海,就会知道自己不过是井底之蛙。
管理层级过多,制度规范,但很难做改变
大公司基本上成立的时间比较久,许多外企已经有上百年历史,即使是国内新兴的互联网公司也有十几二十年,已经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企业文化和管理制度。从好的方面讲,这样使得一切看起来都那么正规,但是弊端也是不可忽视的。
我年初入职的时候,因为是新部门所以还蛮缺人的,可是因为上海没有HR,所有手续都要曼谷还是荷兰的HR办理,所以虽然我可以立刻上岗,公司也非常缺人,但是活生生拖了半个月才把入职办好。
一项工作的预期目标和实际工作总是有差别的。我做了一段时间,就已经发现了很多可以改进的地方,其他同事也是一样。我们在brainstorming的时候跟部门经理反映了很多问题,也提了很多建议,但是知道现在也没有看到多大改变。这就是大公司,总监或者CEO想到什么或许可以立刻着手实行,但是公司普通员工在具体工作中发现的问题或者提出的建议却没办法在短期内看到改变。一层层制度的传接和不同部门间的合作都尤其困难,想要在这样的环境中make changes 真的不容易,这让中下层的员工很无奈。
大到小容易,小转大很难
在初入职场的时期,选择大公司还是不错的。如果在大公司做的不习惯,或者有更好的发展机会,那么从大公司跳到小公司是很容易的,你的工作经验、工作习惯、人脉都会让你在新的公司里被刮目相看。但是反过来从小公司想要一跃到大公司就相对比较困难了,一下子换到一个人人都很优秀很强劲的环境也是需要一段时间适应的。
同理,工作城市也是一样。北上广深虽然各种生活弊端,但不可否认这些城市的机会确实很多,尤其是新兴的产业,这些经济发展相对好的城市的接受度更高。当然所有人都不喜欢“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感觉,所以在大城市打拼几年,收获足够的工作经验再去二三线城市生活也是不错的选择。
福利健全
前面提到了很多大公司的利与弊,最后就谈谈大公司相比较其他就业形势比较占优势的一点吧。从福利上来讲,大公司绝对是健全的。无论是最基础的五险一金,还是带薪年假,大公司在这方面还是很下功夫的,有专门做薪酬福利管理的HR。
除了常见的福利形式,现在越来越多的公司也认识到员工不能一直加班,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所以提供健身卡,或者公司里设立健身中心。奖励旅游也越来越流行了,现在不仅仅是团建的时候和公司的同事出去玩,也可以年终带家人出去。像我之前在Club Med 工作的时候,最大的福利就是可以申请去其他度假村度假,因为本身是一家全包的,所以相当于除了机票,其他都不用花钱。现在在Agoda 的福利就是订酒店可以用员工价。
大公司的福利,职位越高体现的越明显。许多外企的高层是从国外来中国工作的,他么的家人和小朋友读书的费用都是公司付的。
关于大公司就暂时分析这么多,可能不是很全面,但是是我工作这两年以来的切身体会。写出来既是对自己以往的总结,也是重新规划未来的时候的思考,更希望可以给未毕业的同学和还在为工作感到迷茫的职场小白作参考。
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我也尽量做到结合自身情况的同时保持客观,文中没有提到过那一种选择比较好,因为选择是自己的,需要大家去考虑对你而言什么是最重要的。
过后再更新小公司篇和创业篇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