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飞芙阳阳
从哈尔滨到杭州,是1790公里的跨度,用货币维度衡量,是机票1000+甚至偶尔涨到两千的高价。
1.气候
毕业时,怀着年轻人的一腔热血,到了杭州就被一星期的连绵阴雨浇得熄了火。早上,下雨。中午,还下。晚上,不停。一个月里要把哈尔滨整个夏天的雨都下完了。更让我觉得有趣的是,一年四季都下雨。
一月份来杭实习的时候,大冬天,我裹着羽绒服撑着雨伞,在雨夹雪的洗礼下瑟瑟发抖。每天早上起床之前,先要把衣服在被子里穿好,才有勇气掀开被子下床,这时,室友打开阳台上的窗子,冷风吹进来,甚至觉得外面更暖一点。
深切感受到了南方冬天的魔法攻击。不像是北方的冬天,只要是捂的严严实实,出门还是可以忍受的。冷风中,虽然也是瑟瑟发抖,但是天气干爽,却也不那么难过,而且每每进入室内,就犹如春暖花开一样舒服。
南方的冬天没风,好似不像北方的冬天那么有攻击性,却杀人于无形之中,绵里藏针,湿冷之气侵入骨髓,让我这个北方人叫苦不迭。在这种魔法攻击下,我成功病倒了,高烧不退咳咳咳,折腾了快一个月,成功减脂六斤,可喜可贺。
2.环境
多雨的好处就是植被的茂盛。还记得1月雪下的红花,虽然不知道是什么花,还是惊讶于一年四季都有鲜艳的颜色存在。夏天就更不用说了,那天乘车从高架路上走过,一路上花坛中繁花似锦,心旷神怡。
还记得某个周五,下楼去上班,看见小区里的园丁正拿着大大的剪刀修枝裁叶,那人带着巨大的类似于采茶人戴的编织帽,身后是早上明媚的阳光,满眼的绿色,看了让人心情大好。
服气于南方的绿化,花草树木有人修理。小区一楼的住户,基本上都有自己家的小园子,种花种草,形态各异,各有千秋。北方的小区里,有一个花坛已经实属不错了。花草树木也不比这边茂盛。
3.文明
“车让行人,请注意安全。”这句话每个公交车上的播放语。有一次和同伴过马路,路上没有红绿灯,以我在其他城市过马路的经验是,让车先走,等它过去,我们再走。结果就碰到了尴尬的局面,我们不走,车也不走。几次踌躇,我们还是先走了。
后来才知道,杭州实行的“车让行人”。据说这个交通规定好像是在一个恶性交通事故之后实行的,为了保障行人的生命安全。这是我所到过的第一个把“车让行人”,真正落实起来的城市,在这里,我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文明。
4.语言
当地人,尤其是一些年纪比较大的老人,他们说的话,我可以说是一个字都听不懂。有一次一个老人问我怎么坐公交去到什么地方,我跟她沟通了半天。愣是听不懂她在说什么,后来老人放弃了,去找其他人问路了。
但是除了这些本土的老人,大多数人还是讲普通话的多。杭州是一个很包容的城市,大家穿着个性,也没有人会投去异样的眼光,包容的城市文化,让每个来这里工作打拼的人,心中都留存着一丝慰藉。
5.饮食
刚来这边的我,是真的吃不惯这里的饭菜。尤其是衢州菜,很辣。辣椒在我的老家只会放少量调味,然后我发现这边竟然还有一道菜叫小炒肉,辣椒放得比肉还多,米饭不香且硬。
面条清汤寡水感觉没有味道,直到我发现了沙县小吃。沙县小吃的炒粉干,炒河粉,小馄饨和鸡腿饭,也算是支援了我一阵子。
天知道我有多么想念东北的铁锅炖,黏黏的甜玉米,厚实入味儿的油豆角,入口面面的土豆,炖得软糯的宽粉。无比想念东北的锅包肉,学校门口的烤冷面,烤生蚝,烤土豆,烤红肠……排骨炖豆角,小鸡炖蘑菇……还有香气袭人的稻花香!
不习惯归不习惯,我还是觉得老娘舅的米饭套餐还是不错的。而且在这边尝试了好多听说过的,没听说过的水果,要比北方的水果样式多得多,海鲜也便宜新鲜。
以上,种种……皆来自一个土生土长东北人的亲身体验。忘记说的还有一件事,就是被卫生间里巨大的蟑螂吓得腿软,殊不知天下还有如此大的蟑螂,最后是勇猛的室友将其妥善处理,魂归垃圾桶。
怎么说呢,选择了一座城市,要接受它的好和它的不好,人与城市的磨合和人与工作的磨合,都要慢慢适应。
既来之,则安之。
共勉。
【end】
网友评论
我想哪天,我应该写一写在哈尔滨的四年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