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让每一个人成为更好的自己
学校的主体是老师,只有激活每一个老师,才能带动教育的一方天地风正帆悬。
一、自下而上更有利于激活每个教师
很多领导者总是觉得自己的点子很好,殊不知在推行的过程中总是遭到老师的抵触,古语有言“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每个老师都是一座富矿,他们在一线,有些情况更了解,我们在制定政策的时候要真正的以人为本就应该多调研,多商量,把制定决策的权力交给老师们商讨,让政策自下而上产生,领导层进行整合和统筹,这样在执行的过程中了可以化解老师们的一些抵触和敷衍的情绪,能让老师们更加心平气和去接受,体现了对老师的尊重,也便于汲取教师的智慧,真正发挥人的能动性,长期坚持让老师有主人翁的意识。王校长经常用这句话“你怎么看”就很巧妙,这丫是一种领导指挥
二、关注小事情更利于引领教师成长
教育教学无大事,都在平凡每一天的细致工作里,但恰恰是这些小事情,首先区分了老师,有的老师善于思考、善于总结,把平平常常的工作做得很出彩。例如刘小丽老师就很善于发动家长参与到教育教学中,吴梅老师很善于做学生思想工作,总让学生心悦诚服俘粉一片,有些老师的班级效率很高,做事总是第一个完成,这些老师做事很用心,善于研究,把简单的事情程序化,把复杂的事情做成了流程,就省下很多时间可以用于其他教育教学行为。作为学校要关注这些小事情,通过小事情的研究引领教师逐渐扩大视野和境界,去研究大事情,在研究中让老师们成长。
王昌胜校长的一些理念特别好,他说:
1.只有走进专业生活,才能根治职业倦怠。
2.我们普通人,大量的日子很显然在做一些小事,就怕小事也做不好,小事也做不到位。
3.一心盼着伟大、寻求巨大,巨大却了无痕迹;甘于平庸,认真做好每个细节,巨大就不期而至。
4.要相比别人更优良,只有在每一件小事上比功夫。
三、让每个人都觉得自己重要更容易激励老师们
王昌胜校长做所以一个人能托管三所学校,最重要的一点是把“我的学校”变成了“我们的学校”,为此他采取了很多大胆的做法。
1.经费开支权下放。20多位一线教师具有开支权,培训经费个人使用,自主开支,自己负责。因为自我认同,与”我能做多大的主“紧密关联。
2.共同计划,共同总结。把静态的文本变成动态的管理,对目标认知的清晰度与掌握信息的多少密切关联。
3.让掌握信息最多的层级做决策或参与决策。责任与权力相互依存,是对等关系。
4.寻找客户——落实管理就是服务。要思考:我的客户是谁?
教师有什么样的体验,就会把这种体验传给学生。如果我们期望教师的教育行为中更多的是尊重、唤醒、激励、支持、包容,那么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就应该通过有目的的管理行为,让教师感受到激励、引导、唤醒自我发展的工作动力。
四、善于沟通的校长更容易获得老师们的支持
特别感动于王校长的自我反思精神,他在《沟通中倾听永远是第一位的》中,反思自己和老师们沟通中的问题,梳理了好的倾听行为的具体化表现,更重要的是他在和老师沟通后,善于把老师提出的问题推给老师思考“你的意见呢”,这一招很厉害,作为教师和管理者,我们经常是自顾自地说着自己的观点,却忘了从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代替对方去思考,王校长很善于站在教师的立场来进行沟通,将学校的事情交给老师们集体协商,也是他获得老师支持的重要原因,同时也解放了自己。
五、研究让老师们在克服倦怠中找到职业尊严
王校长主张多研究少检查,他们实行三不政策:不签到、不听推门课、不检查。而用研究来改进工作,用交流来代替互检,用反馈来督促优化,增强了“发现、交流、研究”的成分,检查也不是为结果,而指向工作的改进,。
管理学上有一句话:一味地强调检查,那么员工“只做你检查的,不做你希望的”,教育更多的是属于“希望”性质的工作,仅仅靠评估、检查、甄别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人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是“管不出来”的,而是激发出来的。
王校长团队带出学校,不仅仅教学质量高,研究力量强大,很多老师都能外出讲学分享,更重要的是形成了和谐、向上、协作而精进的团队氛围。而这正是其他学校学不来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