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告诉人们,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
本章老子告诉我们要“道中而身轻”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重和轻是相对的,静和躁也是相对的,他们是互相比较的关系,只是程度上有差别,但不是绝对的。“重”是往下沉的东西,我们常常说这个人很稳重。“轻”是向上浮去的东西,我们常说这个人很轻浮。 老子这里讲的并不是说轻和重的根本。而是说你重了才可以应用轻,你轻了就很难去应用重。
重--用来形容一个人很有德行,很稳重。
轻--用来代表一个人失德性、失态,失礼。
中国人很注重看场合是不适合笑,即便是笑也要笑得得体,笑得适可而止。我过于张扬别人都会对你避之不及。
“重为轻根”重是轻的根本。 一个人学会了稳重以后偶尔放松一下轻松一下还不至于失态,但如果一个人从小就没有场合,对象时辰的观念,爱怎么样就怎么样,那他一辈子都是很辛苦的。这种不稳重的感觉给人不是错不错的问题,而是给别人什么观感的问题。这就是稳重和轻浮,给别人不同的感觉。
“静为躁君”静是安静;躁是急躁。打个比方说,如果风筝线断了就稳不住不知道会飞到哪里去。而这个不在物,在于人就叫不安。急躁的人是安静不下来的。心里头想一些乱七八糟的,眼睛也东张西望,手脚无措。 君--这里指的是一股能够约束的力量。安静对于急躁来讲是有控制力量的。急躁控制不了,安静安静控制得了急躁。一个人平常要养成稳重养成安静的习惯,这样才能随时有爆发力。--可静可动。如此才是我们所需要的正常人。
【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要】辎重-- 真正指的是德行,就是道的意思。人出去就是要行道的,要步布道的。 我们可以反干老子和孔子,在他们那个时代他们都是出去奔波的。有人说叫自讨苦吃,但是我们都知道两大圣人都是自讨苦吃,然而他们也是自得其乐。一个人如果一遇到苦就觉得苦,那就不要辛苦算了攻势了了,到最后什么都没有,就是浪费资源,浪费时间,也干扰了别人。所以人出去就是要行道要步道,因此不能离开道。否则就忘记了自己是干什么的了。
【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意思是说,虽然我们在路上,在旅途上看到很美丽的景观住上最好的饭店,但心里头却像燕子一样安居而且不求奢华,不要求常常吃好。就叫“超然” 因为燕子住的地方都是很平淡很简朴的,他不会沉迷于物质上的享受,有些大吃大喝反而会把别人弄得累得要死,君子自己出来做什么都忘了,那还出来干什么?
【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一个人好不容易有机会尽自己的责任,做到了友谊万城车鸟的一个大国的国主了,居然这么不稳重,以一己之能个人主义,来很轻率的治理天下“轻天下”。搞得天怒人怨,最后自作自受。 我们要联想到老子所在的那个时代,是属于处处战乱君不君臣不臣的,所以老子他有这样的一种感慨。因此老子认为,一个人好不容易能够有机会来发挥,就应该发挥无为而治的原则。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这句话又回头引到第1句话的上面去了。 因为太轻浮,不重视自己的德行,所以整个的根本就没有了。因为太急躁,想要有所表现,所以就稳不住,不知道什么叫做治天下的王道。之前也讲过王才大,不王就不大了。而后世的各个王霸之间的纷争,其实大多都是从道家跟儒家来的。其根本原因就是因为没有领悟到到真正王才大的含义
曾老认为讲到这个位置,把东西方的思想凝结出来,为什么西方国家都是行霸道的,就是因为他们不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王道,而我们中华民族好不容易有了这种王道的思想,如果把这个王道放弃了去走西方霸道的路子,恐怕是非常凄惨的。曾老认为,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在21世纪一个很重大的责任。因此老子讲完这些之后,就想到怎样才能够做一个王道的人,即使不一定做王道的君王。但最起码可以做王道的人。因此他接下来提出了用五善来救人救物。不但要救人,还要就勿勿就包括人在内,只不过是因为要强家人的责任而已,才把物从人里面提了出来,特别给予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这才出现了人物而已
第27章 讲了用“五善”来救人和物。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暇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不关楗而不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善行善言善数善闭善结,是用来救人救物的五个善行。
“善行”行是行,是善是善于。善于做事的人一定能够以简驭繁,即把繁的事情化的很简单,让大家都看得懂,而不是把很简单的东西搞得很复杂,让大家看不懂,想配合也无从下手。顺着正道不留任何痕迹,这样做才叫善行。 善行是如没有车走过的痕迹,叫做无辙迹,不留任何痕迹,不留任何后遗症。
“善言”是谨言。老子不会教我们也不会鼓励我们要会说话,因为言多必失。“善言无瑕谪”是说说话谨慎的人,是不会留下任何毛病让别人来指责。一个人讲话要发自于真心,和服于天理和道理没有任何把柄,没有任何毛病,不能让别人指指点点认为你是胡说八道。如何说这是很重要的修养问题。
“善数不用筹策” 筹是筹码,策是计算的工具。一个很会计算的人根本不用计算器,连算盘也不用,因为他心中有数。 邓老认为现在的人过度地依赖,各种各样的工具,其实是越来越糟糕的工具,越方便仍旧过度的依赖。这就是向外去发展了,却把内在的东西忘记。
“善闭无关楗而不堪” 关楗,指以前在门上能够把门关住的木栓。 真正会关的人不用任何机关,不用任何门栓,可是别人就是打不开。
“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一个善于捆绑的人是不用任何绳索的,可是别人就是解不开。这就是心结啦,我们常常觉得自己很厉害,但实际上是--人上有人天外有天。 一般来说要想把东西捆绑起来,就得用绳子去把它捆得牢牢实实的,但是别人只需我想办法就可以轻易的把绳索砍断。
老子用五善来救人因此没有弃人弃物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从善救人,故无弃人”圣人最了不起的地方就在于他会救人不会把人丢掉。因此都是一视同仁的。 真正发自内心,把所有人当一家人看待,就能好好待人了,分来分去,这个能干那个不能干,麻烦就随之而来。 “名可名非常名”就是说不要给一个人好的名号,给另外一个人坏的名号,这个就叫才智,那个叫没有才智,这个是非常糟糕。 那在接下来的章节当中老子也用不要分,本来分就分不清楚,为我们一直在讲述这个道理。 这里有一个很大的前提。“惟道是从”不要自己定标准。
“常善救物,故无弃物”依照自然规律来旧物,所以没有任何被抛弃的东西。脑子从来不反对吃荤还是吃素,根据你自己而决定。老子讲草长大了给牛羊吃的,它无怨无悔,牛羊长大了是不是给人吃的这个就不好说了。 因此用老子的话来讲,任何事情只有程度上的差别的,没有绝对有跟无的差别,我们再强调下去,为生活而吃牛羊没有问题,但是如果以残杀动物为取乐就不可以了,这就是区别。 曾老接着又说佛教中吃素是梁武帝搞出来的,他是什么动机我们不知道,因此达摩来了以后,就很坦白的告诉梁武帝,你没有任何功德,这个意思跟《道德经》是很吻合的。
“是谓袭明”袭是承袭,明是常道。意思是承袭常道是一种很好的表现。 我们中国人常常讲冥冥之中暗合天道。其实任何东西只要冥冥之中暗合天道就叫承袭。说得再浅薄,通俗一点就是凭良心。一个人凭良心,无私无我,就能够承袭--知常道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本来老子认为不能分善和不善的,为了方便说明就把人勉强分成善与不善。“不善人”指的是一个人不是善人。而善人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不过是那些不善之人的老师榜样而已。 他把你当榜样你才是榜样,他不把你当榜样,你算老几呢?所以圣人不能标榜自己是圣人。一个人做好事不能标本自己在做好事,一个人救人,不能标榜自己,幸好救了别人。 你要对他好是你的事,他要对你怎么样是他的事,每个人都是自作自受,才是符合天道的。善人是不善人的老师,这是由不善的人自己来决定的,而不是善人的决定。我们必须要搞清楚这一点。
“不善人者,善人之资”资就是取用。不善人--是善人能够发挥善的对象。行善者要谢谢那些被行善的人。那你怎么行上呢?你有上也行,不出去呀。当行善的人有这样的轻松后,你这个善人才能有发挥善德的对象。往往一般人是不轻易去体会做不到的。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这是很矛盾而且微妙的道理。我们一方面不可以嫉恶如仇,一方面还要抑恶扬善。西方人会因此觉得中国人不诚实,说话时好时坏的,其实是因为他不懂中国人罢了。 “虽智大迷”虽然这样的人是有知识的,但却是一些大迷糊呀。有一些事情非得把这些事情都报道出来,不报道还好,一报道出来,很多人才知道原来还可以这样干,就敢于公开去做这样的事情。 “是谓要妙”这就叫做妙。这种很轻微很微妙的道理,难道都不懂吗?
老子的意思是说,我不是要骂人,我只是很感慨这种简单的事情怎么大家都搞不明白。而抑恶扬善不是把坏的遮蔽起来,坏的事情就应该暗中去处理掉去化解道,不要让它再发生,你一旦公之于众了,那所有的人都会照着坏的这个行为去做坏的事情,岂不更糟糕。而好的事情呢,把它宣扬出去,成为大家模仿的对象,为什么一定要解释坏的一面呢?
那你说别人丑陋的时候,那你自己就不丑陋了吗?所以不要认为自己比别人高一点,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企者不利,跨者不行,最后谁先倒霉,其实历史已经给出了无数的答案了。
曾老说“有部分中国人自己骂来骂去,到国外,还是和中国人在一起,那如果你有种就不要和中国人在一起呀,这就叫虽智大迷,看起来好像很有知识,实际上都是典型的大迷糊而已”
老子认为人没有权利去分,谁好谁坏,没有权利去标榜自己比别人好的,一个人比别人好是有很多原因的,只是你不了解而已。因此老子是从天的角度来看,万物都是齐的,比如说你用卫星上看地球上所有的一切,大致差不多都是相同高度的。而我们平常人看万物都是不齐的,因为我们看的的高度不一样而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