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的人生中,翻过几次《辞海》?你知道修辞学是什么吗?升降调各有什么用途?如何评判文章的好坏?文章中的句式主要有哪三种?读诗为何先读沈归愚的《古诗源》、曾国藩的《十八家诗钞》?到底什么是“国学”?……
这些问题在叶圣陶先生和夏丐尊先生所著的《文心》的都能找到答案。而这本书是两位先生写给初中生的国文学习书。
本书开篇就提出了为何小学语文特别好的学生,到了初中反而读不懂课本的问题?这不正是我们家长所忧虑的小升初问题吗?《文心》里借枚叔的话给出了答案:“你们是小孩,是现代人,所读的却是写记着大人或古人的经验的文章。”原来如此,小学的课本里多是故事为文章让孩子们学习,到了初中却突然读起大人或古人的文章,难怪不适应。也不知道现在的初中课本里是否还有鲁迅先生的文章。
此书既然发现了此种问题,自然也给出了如何引导孩子学习的方法。首先就是从经验入手。既然要通过文章学习古人或大人的经验,那么首先就得通过文字分清外部经验和内部经验,这就需要孩子的思考力和想象力达到一定的水平。
也因着既有古人的文言,也有大人的白话文,虽然都是方块字,但涉及的文法和词法却有异同。我们知道词有名词、代名词、动词(有自动和他动)、形容词、副词、接续词、介词、助词、感叹词,同样一个字,如果和不同的字联结,词性也会发生变化,例如“梦”是名词,做梦的“梦”也是名词,但梦见的“梦”却是动词,说梦话的“梦”则是形容词。
现在很多家长喜欢给小学一二年级的孩子买带拼音的书籍,就是每个字上面都标注了拼音,因为家长认为孩子字都不认识又怎么读书,这种书可以方便孩子多读书。如果孩子从小没有养成查字典的习惯,到了初中后尽管认识字,却不能完全把字的意思理解透彻,更何况我们的方块字最喜欢因为位置变换而发生性质变化。
还有一点让人深有感触的是关于写作。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写作文似乎是最头疼最麻烦的一件事。每次交作业都是应付差事,并没有养成习惯。书里却说“作文同吃饭、说话、做工一样,是生活中间缺少不来的事情。”一开始让我们写作文是为了练习,养成习惯后就可以同吃饭、说话一样自然。但是为何我们却总头痛于无话可说?
读完本书,我认为我们不愿写作文的原因:一是怕错,认为作文得从书上学,总认为自己没学好,也就不敢写出所谓像样的文章;二是学习过于重视技巧、而轻感触,无法从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情,自然就觉得无话可说。
最后是国学问题。在我家娃3岁的时候,曾经让他试听了一节国学课,不到20分钟我就带他离开了。教3岁孩子识字、礼貌让座、给老师鞠躬,这就是家长们认同的国学吗?拜托,都9102年啦,请尊重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幸好《文心》给了答案。
“‘国学’是一个异常不妥当的名词。文字学是‘国学’,历代各家的本体论、认识论是‘国学’,《尚书》和《左传》是‘国学’,诗词歌赋也是‘国学’。好比不伦不类的许多人物穿着同一的外衣,算什么意思呢?按照本质归类,称为文字学、哲学、史学、文学,岂不准确?”
《文心》把抽象的语文知识和我们日常生活中可遇见的问题融为一片,在书中都有涉及,如果你想重新学语文,或者为自家娃提前预习,都建议看看这本近百年前出版的语文教育经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