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2023日更文
不轻易“妄下结论”

不轻易“妄下结论”

作者: 三平999 | 来源:发表于2023-02-18 22:12 被阅读0次

    今天阅读一位简友的文章,似乎觉得她的观点有些偏颇,或者“自以为是”,留言:在与他人处得不舒服时,不决然逃离,多反思自己认知中的不足,柔软自己,慢慢地,让他人心情舒服了,也就让自己舒服了。到了一定年龄,都有一大筐“道理”,听着都有道理,如果都用自己的“道理”去说服他人,似乎修行路上障碍重重。没有绝对的“道理”,不去讲自己的“道理”,也许修行的路会顺畅不少。

    妄下结论

    写了这么多,最终没有发出去,我想起一句话:不能“妄下结论”。一篇文章的观点表述不一定那么完整,况且日更文写得仓促,所以写完留言,仅仅复制下来,作为日更文的拓展观点。

    “下结论”已成为过来人的口头禅,“这个人特别滑头,不诚实,心眼不好,一门心思往上爬。”“我算倒霉透了,养了一个败家儿子,又不知心疼大人,还大手大脚,花钱如流水。”“这人特别自以为是,谁的话也听不进,看吧,最后倒霉的是自己。”……谁人背后不说人,谁人不被背后说,人们交往中的这些言辞,是不是太习以为常了,你说,我说,他也说……

    说着说着,你是否发现有人不说了,他变得只说事情过程,不说结论了;他变得越来越让人舒服了,没有那么多的牢骚、怨气和戾气了;他越来越中道、中正、客观了……你再深入了解他,发现他一直在学习,他知道的东西越来越多,也正因为他知道的东西越来越多,他越来越不敢“妄下结论”。

    彼得•萨博在他的《洞穴奇案》中虚构出了一个案件:在一个虚拟的国度,有几名探险者被困于洞穴之中,他们没有食物,并且得知短期内无法获救。为了活下去,他们投票吃了其中一个人的血肉。书中设想了14位大法官的陈词,表面看起来好像只有“死刑”和“释放”两种结果,但是经过他们条分缕析、抽丝剥茧,发现居然有14种完全不同的判决理由。

    这本书不仅使读者大开眼界,而且使读者认识到,任何事实,无论看起来多么黑白判然,背后都可能有不被人知的真相和无穷的思考深度。

    我们的大脑在转念之间,就能让现实世界的很多复杂矛盾云开雾散,同样也能让现实世界的很多简单问题变得复杂无解。

    我们做一件事情所需要的技能和知识叫作认知,对我们认知程度的了解叫作元认知。

    元认知很重要,我们需要知道我们自己的“不知道”,一个人元认知的程度越高,他越不会“妄下结论”,反之,喜欢“妄下结论”者,他的元认知程度很低,也就是说,他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领域有很多,比如我们常说的“无知者无畏”“越无知越自信”。

    人们为什么获得元认知那么困难呢?一个人“是否经历丰富、眼界宽阔、勤学善思”等等都决定了一个人的元认知。元认知不会出现在一个指标考核明确的领域,比如说“我跑得绝对快”“我是长得最高的”,这是乱说不来的;也不会出现在你“一无所知”的领域,比如:你不是医生,你绝对不会说:“我做外科手术的技术最好。”

    我们往往是在没有明确标准的领域,缺乏元认知,比如“养育孩子”。有一部分元认知低的父母总是那么自信,他觉得“我很厉害,我至少比一般父母好多了。”还有人认为传播教育孩子理念的那些人“都是胡扯,我们家的教育方法棒着呢,就揍他就行了,说那么多都没用”。

    越是对一件事情无知的人,越会心安理得地去做这样的事情。

    所以,“妄下结论”,有时恰恰说明了我们的“无知”。

    我们不但要提升自己做事的技能,同时也要提高分辨自己表现的技能。因为做事的技能和自己分辨自己表现的技能是同一个技能。这样,我们才能不轻易“妄下结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不轻易“妄下结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mnbk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