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看起来是一个挺简单的能力,但人们总是多多少少忽视这项能力。
不就是听吗?那还不简单?我不插嘴还不行吗?
话虽如此,但是要能够做到有效倾听并不容易,大多数人其实并不懂得应该如何有效倾听。因为人说话的速度远远低于思考的速度,所以倾听的时候常常有走神的情况,短时间的走神并不会丢失关键信息,但是随着走神次数越来越多、时间越来越长,终究会跟丢关键信息。
而且,人们在倾听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使用大脑的拼接模式,把听到的信息与自己过往的经历、经验、认知结合起来,用来更好地理解听到的信息。911恐怖袭击事件中,人们在烟雾中看到魔鬼面孔就是一个例子。
美国不少民众以此为证说魔鬼撒旦曾在911灾难现场显灵。这些民众认为,是撒旦驱使恐怖分子制造这一惨剧,从而把世贸中心甚至纽约变成“魔鬼的乐园”。
这种拼接、联想能力对我们理解事物有极大的便利,但同时也带来自身经验的干扰而导致理解上的误差。
甲对乙说,“上次你不是说到……”,乙大惊失色,“天哪!我什么时候说过……”。
排除乙的记忆力差的情况下,很有可能是甲把乙说的话完全曲解了,理解成了另外一种意思。“人们只能听到自己想听到的,看到自己想看到的”。
除了倾听之外,说话也很有讲究。
明明是同样一句话,自己说出来就不像那么回事。
原因在于每一句话都是其特定说话身份的限制,有些话并不是人人都能说的。父母对孩子的训话,夫妻之间的情话,老板对下属的命令……都是限制特定身份的。如果讲话的时候忽略自身身份,说出了与身份不符的话,哪怕这些话完全正确,别人也会报以不以为然的态度。成功人士在分享自己的成长历程的时候,也许不经意间的几句话也会被众人当作至理名言,而无名小卒同样说这些话,没有人会理睬。
说话与倾听,构成了沟通交流的基本环节。看起来只是对话那么简单,事实上包含了编码与解码的过程。说话者将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进行编码,倾听者接受到编码信息,再将其解码,理解其中的含义。如此反复。
其中编码和解码的过程,就存在信息丢失、曲解的可能性。如何才能保证信息尽量少丢失呢?那就要用到反馈。比如倾听者听完后,多问一句,“你刚才说的是……,是这个意思吗?”。这样的好处是大大减少了曲解的可能性,提高了沟通的质量。
10月27日,第六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