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焦点团队网络中级五期梁艳分享1192天。2020.09.01
《建构解决之道》一书第89页,关于SFBT咨询师具备的条件,“包括:拥有温暖、友善,正向、支持的特质;相信也容易看到人们的优点;对于新的意见是开放与弹性的;是一个优秀的倾听者;特别能从问题中听出优势之处;以及有耐心与择善固执之人。”对我感触较深的是“特别能从问题中听出优势之处”,我理解“优势”不仅是正向的、积极的、好的一面和某种契机,也涵盖来访者此刻内心感受和需要,且后者比前者更能让来访者打开自己和调动其的内在力量。这方面我觉得自己做的远远不够,是需要提升的地方,往往听不出看不到“问题中的优势”,或许这是“感同身受”的欠缺,不能够很好地体会“当事人”当下此刻讲这些想要表达内心的声音是什么?或者期待关注的点是什么?如父亲看到孩子整天都闷闷不乐,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判断,发现可能是孩子学习目标定的有些高,不能按计划完成每天的任务,产生挫败感,所以才会不开心。于是找到咨询师,探讨如何降低学习目标,减少挫败感,让孩子开心起来。表面上,似乎是父亲是“自作多情”、“瞎操心”,实则反映了父亲对孩子的关心和深深的爱,在看到孩子闷闷不乐时,希望孩子不要背负太多的压力,作为父亲也想为孩子做点什么,能够帮到他。两种想法,背后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如果你是这位父亲,愿意咨询师以那种态度出现?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又如,来访者说:“来不及把书读好了啦,所以干脆不念了”,“别人又不会相信我想改变,做了也是白做”,听上去是消极的、无助的,实则是来访者也想要好好读书,想要改变,只是担心时间来不及,怕自己努力不成功。作为咨询师当能够看到听出来访者的“想要好的那份心”时,来访者的内在力量就可能被唤醒,接下来要怎么做答案已在心中。作为咨询师,倾听、共情、重新建构都是需要具备的能力,学习和掌握理论上的知识是比较容易的,但在实际中能够娴熟地运用却比较难。知道是明白了要怎么做,实际上在遇到具体的事情、听到具体内容、看到具体的某个人时,习惯性或自动化地便“拐”走了刚刚学会的“知道”,比如顺嘴的“活该”、“自作自受”、“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如果在开口想要说出的那一刻,想想对方希望我怎么说?如果换做是我,当下的感受是什么?期待是什么?是什么让TA愿意和我说这些?……所以从生活的点滴练起,保持一份同理的心很重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