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水心老师及群里的各位爱阅读的老师们:
大家晚上好!
我是来自贵州沿河思源实验学校的田桂珍, 非常感谢“远川”给我们这样一个平台,感谢小佳老师给我这样一个机会在这里组织大家一起讨论“名家谈阅读”。
没有阅读就没有精神的发育,《重建师生关系》的作者史金霞老师说过:“如果一位老师不爱阅读,不读书,建议老师改行,不要做老师。”看来,阅读对于老师来说非常重要。朱永新老师也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我知道,群里的每一位老师不但爱阅读,还读了大量的书籍。可是我们读了大量的书籍之后,会有越读越迷茫的感觉,甚至感觉收效不是很大,这是不是因为我们还没有掌握更好的阅读方法呢?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的这句话,说的是知识的无限广博性。在先秦时代,庄子就能有这样的认识和感慨,说明读尽天下书有多难。俗话说:“杀不尽的猪,读不完的书”说明了书籍的浩瀚。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有人说,他把书读完了。你会不会认为这个人狂妄至极?如果是一个黄口小儿这么说,我们肯定斥之为“大言不惭”。然而,这句话出自德高望重的大学问家金克木之口时,我们就不得不掂量掂量其中的分量了。金克木先生不仅这么说,他还白纸黑字写了这么一篇文章《书读完了》,想必老师们都把这篇文章读完了,我们不妨来谈一谈读后的收获或者感受吧!
A:
B:
C:
我个人觉得这篇文章很难读懂,细细品读几次,发现金克木先生开篇用历史学家陈寅恪见历史学家夏曾佑,夏曾佑说书读完了,这件小事点题。点明:书是可以读完的。为什么书是可以读完的?大家各抒己见,说说文中的理由吧!金克木先生解释:书和书是不同的,有些书是基础,是主干。而有些书,却是依附于基础的枝叶。基础书一共也就那么几十本,花点时间是可以读完的。这里,金克木劝诫我们读书要读经典,用经典。这让我想起几天前,我在火柴读书会群里领读《名师基质》这本书的时候,黄天泽老师听过我的领读后,他劝我改读例如《黄帝内经》、《易经》之类的经典书籍。他说大家想读的书实在太多,应该读的书也很多,书籍是读不完的。他说读经典,哪怕读不懂,但是坚持读完就会有收获。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金克木先生在《书读完了》一文中关于读什么样的书的观点吧!
A:
B:
C:
是呀,他认为,就中国文化而言,有《易》《诗》《书》《春秋左传》《礼记》《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十部经典之作,这是从汉代以来的小孩子上学就背诵一大半的,一直背诵到上一世纪末。一部书读通了,接下来越来越容易,并不那么可怕,从前的孩子们就这样读。主要还是要引导兴趣。孩子有他们的理解方式,不能照大人的方式去理解,特别不能抠字句、讲道理。大人难懂的地方,孩子未必能懂。孩子时期,稍用一点时间,就能读懂,错过时机,成了大人,记忆力减弱,理解不同。而且“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再想补课,读这类基础书,就难得多了。
金克木先生认为在汗牛充栋的书海中,我们是可以把书读完的,这就是说读书的时候,一定要去读,从源头去读。古人也说:“操千曲而后知音,观千剑而后识器。”用在读书上,应该是我们读了很多书之后学会辨别,同一类的书可能一眼就能识别出来。但在这个功夫前,很有必要学会金克木先生的方法,先把源头活水舀起来,那么再去操千曲,去观千剑,或许就能很快的知道哪些值得一读,那些书其实就是一种重复,不值得读。
感谢各位老师们的精彩讨论,今天的“名家谈阅读”之金克木的“书读完了”讨论到此,大家的见解都很独到,谢谢你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