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时,有仓颉造字,字成则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为潜藏。自此人类的文明经验终于可以通过文字记录并流传,文明开始进步,人类加速进化。见字犹如见人,于文字密码中解读先人的隐藏信息或历史上不为人知的细节。
殷商大多的文字写在龟甲上,记录了王室每次占卜的情况。当时人认为和天的沟通最为重要,用龟甲烧出的痕迹来驱凶避祸,指引兵甲战事,沟通结果就记录在龟甲兽骨之上。甲骨上除了极少量墨书外,大多是用刀从右到左得刻字在上面。不要以为文字刚诞生就可以随随便便的刻个字形在甲骨上,出土甲骨中不少的习字骨,记录了古人如何在甲骨上练习更好地刻字,当时的书刻者就有了自觉的审美追求。后期的甲骨文字就已经显得字体工稳,布局精到。
周朝建立,天子自上而下分封诸侯,许以土地人口,森然的制度体现了庙堂之高。它的文字自然也体现了这种雄浑博大,如对至尊的气势,加之多记录在青铜器上,充分利用工具和铸造方法的特长使文字形式独具了一种凝铸效果。周朝前后八百年,祭祀庙礼、征伐记功、训诰臣属,需要文字记录的地方越来越多,文字处理水平迅速提高,晚期更诞生了成熟的大篆。大篆观之令人如入庙堂,又仿佛清风拂面,后代书法家多从周代孜孜以求大篆的至高境界。
春秋战国,列国割据,战乱频仍,文字应用范围扩大,文字也从贵族扩散到了民间。这时最广泛的就是简牍,刻在竹简上的文字,孔子韦编三绝就是刻苦攻读的典范。随着应用越来越广泛,文字形体也发生了急剧的变化,文字开始有规范化的趋势,譬如笔划均匀化和结构合理化,催生了文字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一个变化——隶变。隶变是指汉字由篆书转向隶书的过程,它结束了古汉字,隶变后的文字更接近现在的文字,也比篆书变得更加规范与容易辨识。
秦一统六国,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始皇帝命令李斯等人开始了文字的整理统一工作。李斯做《仓颉篇》为标准字样,供人临摹,称小篆。《史记》记载始皇帝四次出巡,刻石七处,所采用的字体均是李斯书写的小篆。小篆笔划整齐,结构均匀,比例协调,汉字自此生机盎然。秦朝还有一个重要的书法家叫程邈,作为“胥吏”,即掌管文书的小官吏,书写量繁多,竹简上又不易刻出圆转笔划,于是程邈打破了篆书的屈曲回环,改象形为笔划化,改曲为直,形成了新的字体——隶书。隶书诞生后便开始作为官方正式字体。秦朝在北边戍边的大将军蒙恬还发明了毛笔,成了后世书写汉字的专用工具。
秦亡汉兴,隶书因为书写方便,被普遍应用。随着汉朝国力的增强与文化的发展,隶书开始形成自己独立的独立品格与美学特征。汉民族在这时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性,便也要求民族文化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文字形式秩序的稳定与否就显得格外重要,隶书最终形成了官方八分书。八分书带有明显波磔特征,波为字的左翼,磔位字的右翼,隶书讲波磔分背,左右呼应,带入了文人的雅化,显示了汉朝强盛时期人们的文化自豪感与审美观。
晋替曹魏,后因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而灭亡。五胡乱华后晋室南渡史称东晋。东晋门阀专政,世族与寒门对立。世家大族依靠明显的经济与政治优势培养子弟,栽培出风流名士。王谢堂前成就诸多文化艺术,书法历史上留下灿烂瑰宝:兰亭修禊王羲之写下的天下第一行书;中秋传书王献之写下的一笔书中秋帖;寄书幽思王珣写下的《伯远帖》……琅琊王氏引领后世书坛几百年。见帖则魏晋风流,宛然在眼,身不能至,心向往之。
北朝动荡,人民寄希望于佛道,将经书立碑刻石,满山遍谷,魏碑由此诞生。魏碑上承汉隶,下开唐楷,朴拙灵动,多见于造像记、碑碣、摩崖、墓志铭。于庄严肃穆之地观碑,于崇山峻岭中观摩崖之石刻,环境与文字相结合给人以雄强古朴的强烈印象。
隋唐继立,强盛的国力与高速发展的文化给书法注入了更鲜活的动力,唐楷继魏碑开始迅速发展,摆脱了晋代王家的束缚,形成自己的风格。唐代实行科举,讲究“身、言、书、判”,字写得好不好也是能不能当官的硬指标,可想书法在唐代的重要性。而社会的富足也使文人的追求变得多样与更加深入,诸多书法字体也有了更快的发展,达到了更高的境界。唐书留下了便于初学者书法学习的欧体;唐代塑造了汉民族的筋骨,留下了颜筋柳骨的美誉;留下了张旭如醉如痴,如癫如狂的狂草;留下了狂僧怀素的的通天狂笔……书法同诗歌相映成辉,共达历史之最高峰。
五代及宋,从李煜的金错刀开始,中国的文人就更加探索了中国书法字体的多样性,宋四家苏黄米蔡的各式字体到宋徽宗的瘦金书……宋代文人在雕版印刷盛行的时代,通过研究书帖,纳古创新,再加上书写者本人修养甚高,通常精通诗词,擅于丹青,为笔下书写的各式汉字注入了较高的艺术素养,书法成为意境深远的艺术品。然而随着书帖的辗转传刻,与原迹的差别日益加大,加之后来囿于皇帝和权臣的喜好,影响和限制了书法的发展,宋代书道开始式微。
蒙古灭金灭宋,大元一统,南人地位低下,又受异族统治,文人只好隐逸山林,专研市井俚曲或民族艺术,元曲由此盛行,诸多其他艺术包含书法在民间均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成就。元代书法家们埋首故纸堆,继承了晋唐风格,各种书法全面复兴。其中赵孟頫“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他的字秀逸典雅,到清乾隆时期也极为推崇。元朝统治者用武力征服了汉族,而汉族却在文化上征服了少数民族。少数民族里也诞生了不少书法名家,如行笔迅捷、字形疏展的康里巎巎,笔力遒劲、器宇轩昂的耶律楚材……各民族各有其妙。
明朝驱除鞑虏,恢复汉族江山,明代诸位皇帝对汉文化都极为重视。明代书法承袭宋代风气,法帖传刻的十分盛行。现在电脑里常用的宋体字就是明代出版界翻刻宋本,为便捷印刷而出现的一种字体。台湾和香港现在还把宋体叫做明体。明代士大夫阶级崛起,清玩风气日盛,影响到书法创作,写字日益姿媚工整,翰林大肆倡导形成“台阁体”。于是读书人为了功名竞相摹习,后期便变得十分僵化呆板。反而不在意科考的读书人为明代书法注入了些许活力,譬如后世文明的江南四大才子中的祝枝山与唐伯虎就是明代著名的书法家。祝书早年精谨,万年奇纵。唐之书名为画名所掩,然唐书俊逸洒脱,也是上品。
满清入关,汉文化再遭大劫,经康雍乾三朝恢复,文化及书法艰难发展乃至产生蜕变。汉族知识分子为避免文字冤狱,学元代汉人一样钻入故纸堆做金石考据。随着清中期大量汉、魏、南北朝碑刻不断出土,碑学一时兴盛,书法家借古开今,形成了雄浑渊懿的书风。清代书法家多善刻印,写字中多带金石之气,显得凝练苍朴;又兼善作画,将画意技法融入书写,因此清代书法无论是用笔、用墨,以至章法都有所创新。 清各种字体均有大家,如善行草的王铎,善小楷的刘墉,善篆书的邓石如,善草书的何绍基……满清一朝,书道中兴。
近现代风云莫测, 沸腾骤变。书法泛化到社会各个阶层,作为自身的修养、工具、武器之用,无论哪个阶层都有书法好手。书法也进入了社会与学校教育,开启了书法学习的新阶段。因为社会分崩离析,作用到个人政治影响巨大,文化影响有限,这时涌现的书法家多带有强烈的个人特色,譬如吴昌硕融石鼓文融篆刻用笔貌拙气酣;李叔同即弘一法师出家后书法自成一体,超凡宁静;于右任融碑帖于一炉,小草碑化被誉为当代草圣;主席力挽民族于既倒,故狂草用笔恣意,气势雄浑;白石老人精篆刻,善绘画,书法纵逸超迈,写字大起大落而又层次丰富……近代风云挤压出了不朽的文化成就与书法成就。
现在的我们几乎每天都在和汉字打交道,然后书写汉字的机会却少之又少,甚至常常提笔忘字。汉字拼音化以来,汉字不再是一笔一划的书写出来,而是靠着拼音输入作为符号呈现。叹息汉字不见原始之形态,失书法之优美。多看书法,于其中找寻古人的审美,今人的追求,吾将上下而求索!多写汉字,于其中感受古人与天地之沟通,今人与自身之交流,吾将习之以撇捺!勉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