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听到或看到有人说,大学之后的同学会像生物树上的分支一样,有的差了天南海北,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那时候大家明明都差不多,但是事实是怎么会差不多。
近来,我也在一直思考这个问题,刚进校园时,大家真的是差不多,一样的迷茫与憧憬,除了偶尔和别人从小就知道自己追求什么以及如何追求,其余大家都是一样的一脸蒙逼啊。于是报社团的纷纷报社团,加入部门的纷纷办活动,学习即使没有拿奖学金,但也不赖,最起码门门都过了。后来要考虑是不是留部,于是一群奔着自由生活的人离开了,而奔着部门职位的人留下了;热爱一门手艺的人留下了,打酱油的离开了。
转眼到了第一个暑假,干什么呢?有的人从暑假开始想到了暑假结束,有的人赶紧把车学起来,有的人实在迷茫出去走一遭看看,这个时间段前二者居多。
转眼大二一个学年又过去了,再也不是大一的小鲜肉了,都懂得了各种弯弯绕绕,无论是部门社团还是考试复习,仿佛所有的一切都有套路可循。有的在这种套路中如鱼得水,有的在这种套路之外挣扎或者寻求,无论哪一个,大二都过去了。
第二个暑假也过来了,这个暑假呢,学车的去学车了,赖着的又赖着了,实习的实习,科研的科研,活动种类也多了起来。
第三个年头来了,干部的压力很大,而非干部的也有压力,是要考研呢还是工作呢,走出了那个象牙塔,一切还是我们曾经想象的那个样子吗?我正处在这第三个年头中,我走了这么多的思考,正企图走上一条自我觉醒之路。
在大学生活里,我们面临这千千万万的选择,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和爱过的人,而每一本书,每一条路以及每一个人都藏在这大学里的每一个选择自己每一个命运安排的巧合之中。明明这么多的不同,又怎么会差不多呢?
我不相信在校园社团部门里一定就是最好的,我也不相信赖在家里之外的就是最差的,毕竟个别靠心机游走于套路内的和在家里看书的人比起来,我还是觉得前者更low。那么什么是最好的,就是你觉得最好的才是最好的。你觉得,就是不以单纯世俗的眼光去评价你的抉择,要有你自己的思维,当你的每一个选择都带走你的思维,你的负责,那便是最好的。
其实这世界是多样的,是不断变化的,爱哈利波特里的一句话,keep change and change because nothing is permanent. 所以,真的没有什么是差不多的,去感受,反馈,扩展,我们都会走上一条自我觉醒之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