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只收录齐悦社群季度班的文章读万卷书
《我们仨》我们仨走散了,我们仨又重聚

《我们仨》我们仨走散了,我们仨又重聚

作者: 维伊的屋子 | 来源:发表于2020-01-14 16:04 被阅读0次

《我们仨》是当代著名作家杨绛的最后一部作品,92岁高龄的老人,爱女与丈夫相继离开,青灯黄卷,创作记录了一家三口的温馨往事。

《我们仨》我们仨走散了,我们仨又重聚

杨绛(1911—2016)原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是我国著名的作家,戏剧家,翻译家,由她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作品。

杨绛出生在一个有名的知识世家,父亲杨荫杭,学养深厚,是江浙闻名的大律师。母亲唐须荌,则是一个大方贤惠又具有知识的传统女性。

丈夫钱钟书,中国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曾翻译《毛泽东诗集》英文版,在他的诸多著作中,长篇小说《围城》堪称顶峰之作。

女儿钱瑗,小名圆圆。1937年出生于英国牛津,曾任北京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她治学严谨,开创了英语“文学体”。

《我们仨》这本书,是杨绛先生回忆记述了一家三口相守63年的生活点滴。63年间,他们几乎跨越半个地球,历经战火、政治风暴、文化革命、疾病、生离死别,他们仍然相守相爱。

本书开幕以托梦寄语的形式,表达凄迷的心情,简洁又沉重,杨绛独伴青灯,用心灵向彼岸的亲人无声地倾诉着,用悠悠的回忆,细细地记念‘我们仨’。

《我们仨》我们仨走散了,我们仨又重聚

我们仨组成我们的家

杨绛先生觉得阿圆很多方面都像钱钟书,比如“到哪都爱看书”、“过目不忘”、“格物致知”等等。

钱钟书在外地工作,两年后他回来,四五岁大的阿圆已经不认得爸爸,她看见爸爸带回来的行李放在妈妈的床边,很不放心,警惕地对爸爸发话:“这是我的妈妈,你的妈妈在那边。”

钱钟书笑着问她:“是我先认识你妈妈,还是你先认识?”阿圆说:“自然我先认识,我一生出来就认识,你是长大了才认识的”这样一言一语对话间,阿圆和爸爸竟成为了最好的哥们。

爸爸的最好哥们儿是最会照顾妈妈的宝贝。

杨绛最惧怕黑,但爱听音乐,每晚都由阿圆陪着同去,有一次,阿圆发烧,杨绛逼她早睡,她不违拗,她迟疑了一下说:“妈妈,你不害怕吗?”她知道妈妈害怕,却不说破。

他们把生活琐碎和所见所闻,比作为海水退潮时滞留的“小石子”。每次分离,都会详尽地记录所见所闻和思念之情。

分开时各人收集各样的“小石子”,相聚的时候就拿出来“观赏玩弄”

他们一家三口像姐妹、像哥们儿、像朋友、像师生,他们一起生活,独立工作,相守相助,各不相扰。

他们仨组成他们的家,他们仨是最平凡、最朴素、最单纯,却又是最能温暖人心,他们一路守护相望,相濡以沫。

《我们仨》我们仨走散了,我们仨又重聚

有我们仨才能家

《我们仨》分两部分写,第一部分,杨绛先生用独特的手法,以梦境托出,讲述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丈夫,以及一家三口最后那段相依为命,又弥漫着爱与痛的日子。

等二部分,用平实感人的语句,回忆了自1935年起,夫妻远赴英国求学,爱女出生,到1998年丈夫钱钟书逝世的63年间,这个温馨又平常家庭,一家仨人相亲相爱,相聚相失的生活历点滴。

一个曾经温馨的学者家庭,在古驿道上相守相离,最后只留下杨绛先生孤身一人,长伴青灯,以细细回忆来纪念“我们仨”,情感表达含蓄,离愁中夹着温馨,淡然中夹天人永隔的无奈。

家是美好而温暖的,是人的庇护所,无论外界狂风暴雨,一路泥泞坎坷,他们一家始终相依相伴。

杨绛先生作为传统知识文化分子,她的文字含蓄节制,那难以言表的亲情和忧伤弥漫在字里行间,以平实而细腻的语言,揭示了一个善良温暖的家庭,也在诉说对亲人的深深不舍。

《我们仨》我们仨走散了,我们仨又重聚

我们仨的古驿道相聚相散。

古驿道,就如通往另一个世界的黄泉路,在黄泉之间横亘着忘川河,而钱钟书正在忘川河的船儿上,船儿一波一波地往下游,杨绛先生一段一段地相送。

万里长梦终有一醒,千里送君终须一别,钱钟书的生命在慢慢接近尾声——接近河的另一端。

老伴病重,而相依为命的爱女钱瑗也遇旧病复发,一年后在医院病逝,钱瑗去世时对杨绛说:娘,从前你有一个女儿,以后她没用了。

一边经受年老痛失挚爱,白头人送黑头人的至痛至悲,一边是丈夫钱钟书的人生之船一点一点地往外漂,杨绛先生一程一程艰难地陪伴送别,最终越来越远,走到了人生尽头。

“钟书于一九九四年入院,阿瑗一九九五年入院,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仨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我们仨”最终相失、天人永隔,茫茫黄泉路,踽踽独行人——经历了大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送别了挚爱的亲人。

《我们仨》我们仨走散了,我们仨又重聚

人生没有永远

杨绛先生一家在三里河的寓所,因丈夫钱钟书与女儿钱瑗相继因病逝世,家中只剩杨绛先生一人,亲人分离,“家已不像家,只当作客栈了”。

“我们仨失散了,留下我独自打扫现场,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如今只剩下杨绛先生一人用文字缅怀逝者,迷茫而又坚定地继续守候着这份回忆……

生命的意义不会因为躯体的生灭而有所改变,那安定于无常世事之上的温暖亲情已经把他们仨永远联结在一起,家的意义也在此书中得到了尽情的阐释。

平淡的日子里,陪伴是朝花夕拾,风雨的日子里,陪伴是同甘苦。

正如杨绛先生在文未中说,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是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来日子,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愁,人间也没有永远。

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寓所与驿站,古驿道和医院,虚虚实实,相互交错。而虚实交错中,更使我们亲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

她,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缠绵悱恻,句句真话。有着与常人与众不同的坚强与刚毅,但又有谁能觉察到那投足间的孤独与寂寞。

《我们仨》我们仨走散了,我们仨又重聚

金句:

1、人间不会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杂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

2、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我们一同承担,困难就不复困难;我们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

3、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做“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4、“嘤其鸣兮,求其友声。”友声可远在千里之外,可远在数十百年之后。钟书是坐冷板凳的,他的学问也是冷门。他曾和我说:“有名气就是多些不相知的人。”我们希望有几个知已,不求有名有声。

5、灵性良心人人都有。经常凭灵性良心来克制自己就是修养。

现在“他们仨”一定重聚了。

相关文章

  • 《我们仨》我们仨走散了,我们仨又重聚

    《我们仨》是当代著名作家杨绛的最后一部作品,92岁高龄的老人,爱女与丈夫相继离开,青灯黄卷,创作记录了一家三口的温...

  • 2017.04.27“最美不过绛书恋”

    《我们仨》 1.①我们俩老了 ②我们仨失散了(思女儿,思丈夫) ③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回忆“我们”仨) 2.我们仨...

  • 《我们仨》杨绛先生 读书笔记

    《我们仨》杨绛先生 读书分享 一、好句摘抄: * 三里河寓所,曾是我的家,因为有我们仨。我们仨失散了,家就没有了。...

  • 1211 读书清单 我一个人怀念我们仨

    参考书目:《我们仨》 作者: 杨 绛 001三里河寓所,曾是我的家,因为有我们仨。我们仨失散了,家就没有了。 哪...

  • 《我们仨》的幸福生活你也可以有

    1.“家”就是有我们仨的日子 “三里河寓所,曾是我的家,因为有我们仨。我们仨失散了,家就没有了。” “我清醒地看到...

  • 爸爸,一个沉重的称呼

    读杨绛的《我们仨》,总是在平静中惹人哭泣,“我们俩老了”、“我们仨失散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满怀过去63年...

  • 我们仨:越简单,越幸福

    文/ 小婷半清 三里河寓所,曾是我的家,因为有我们仨。我们仨失散了,家就没有了。 杨绛先生在《我们仨》这本书里,记...

  • 6、在阅读中学写作

    以杨绛《我们仨》为对象: 目录: 整本书分为三部,分别是“我们俩老了”,“我们仨失散了”以及“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 居所无家人,仅为人生客栈

    打开杨绛先生的《我们仨》,单看目录,就足以让人失魂——我们俩都老了,我们仨失散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回忆录开始...

  • 一屋三餐四人

    今天看杨绛先生的《我们仨》,其中有段话是这样写的:三里河寓所,曾是我的家,因为有我们仨。我们仨失散了,家就没有了。...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们仨》我们仨走散了,我们仨又重聚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xndaa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