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出门去开会,开会过程涉及任务分配。我发现任务分配里没有我,就感觉很失望。因为之前单位遇到紧急情况,急需有人做事的时候,我主动或被动的去承担了任务,当时负责人也是很高兴的说资源会向我倾斜,希望能够帮助我快速成长。
但是目前来看,付出跟收获不成正比,做的是很琐碎的事情,比如人际协调,这对于真正个人能力的成长无意义,简单讲这些所谓的人际成长对于个人的职业规划没有任何的帮助。或许可以说这个它是一种隐性的人脉积累,但是这不是说接触的人多,就会有足够的人脉的,这不是必然条件。
而且对于年轻人来说,或者是对于i人来说,对于一个内向的内耗的人来说,这种无意义的社交只会增剧自我的内耗,没办法补充到能量。而且在较大的压力和不必要的人情往来中,会让内心的焦虑更重。这是达不到一个成长或者说一个完善自我的目标的。可能有人觉得,接触的人更多,认识很多的朋友啊,就证明自己很会做人,有很多的人脉、人情,谁都认识,在哪都吃得开,可以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但是我不是这样子,我的朋友精而简,包括我的生活节奏原本也是精而简的。相对来说付出和收获无论是精神层面还是物质层面,都趋于平衡的一个状态,而不是说像现在一样不停的通过内耗,不停从精神上来获得无意义工作经验的累加。
现在很多情况下领导附加的工作,都是没有所谓的成长意义的,那不是必须的,自我的人生并不会因此而逊色,但是不知道该怎么开口,很难拒绝,有的时候确实一旦沾到了某些事情就会变得特别多。而且领导所画的饼、所描绘的蓝图总说是马上,但是望山跑死马,就是遥遥无期,感觉非常疲惫。
联想到电影《年会不能停》里面白客所扮演的角色马杰克,虽然他也工作了很多年,但是依旧是沉陷在领导的饼里、领导增加的无意义工作量、领导甩的锅,但是他没有办法挣脱,因为他就是被这个职业、被这份工作或者说被工作角色和社会角色给框架死了。他没有办法去挣脱,老话说的“上有老下有小”,他没办法承担失去这份工作的代价,社会角色很难促使他真的像《有风的地方》一样说辞就辞说走就走。能在琐碎中找到快乐,找到诗歌的人是特别难得的,我们经常说诗和远方,感觉好像诗歌所描绘的美好的东西总是在自己所触及不到的远方,这样就给了人一种错觉,仿佛只要挣脱了现有情境,我们就可以获得,就可以在远方获得诗歌田园一样的美好生活。
但是并不是的, 总有人愿意做生活的懦弱者,就像ABC里的beta一样,就是一个很平凡的人,不是特别优秀也不糟糕,不是特别热情但也不冷漠,就像中国人所崇尚的中庸之道,一切都是刚刚好,不过分也不匮乏。所以beta、平凡的人才是社会的基石,就像今天,我接受我的平凡,我的不足,但是我依旧相信没有我不可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