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我的老师赠送给我两本他新出的书《论语心解》,看后受益良多。这本事将每一条孔子的言行都列出并从现代全新的视角解读《论语》,让我们看到,孔子在2000多年前那个礼崩乐坏、纲纪废弛的时代,在孤独的道路上禹禹前行,他并没有想到自己会在后世两千年被尊为圣人,他只是恪守着自己的理念,追求着自己的信仰,试图恢复一个理想中的古时西周时代,人人遵守礼教、崇尚仁爱的社会。在当时并没有引起诸侯的重视,然而在后世人们才逐渐发现他的思想是多么可贵伟大。
浅读《论语心解》我们不禁想到,在孔子的思想文化流传这么久之后,他是否已经受到了一些统治阶级的利用和扭曲呢?在这本书中,子庸老师一一注释,做出了自己的解读。
陈子庸老师是民间儒家学者,一直在为捍卫中国传统文化做着自己的贡献,他广泛涉猎各个学科,善于从心理学,社会学等各个方面做出诠释。他孜孜不倦,并奉行知行合一,提倡从生活中去寻找传统文化的踪迹,在快乐中发现传统文化的真谛。
从书中,可以读出历史上一个曾经存在过的真实的孔子。他并不刻板固执,让他的弟子唯唯诺诺的跟在他的身后,对于敢于提意见的弟子,也都耐心解答,没有疾言厉色的驳斥,而是鼓励思想的独立,人格的自由,反而反对墨守成规。
例如他曾批评自己最喜欢的弟子颜回说:“回非助我也,于吾言无所不说。”他希望老师和学生之间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尊重学生自身的信念,而不是成为一言堂。
孔子在日常也并非时时都是正襟危坐、不苟言笑,而是“寝不尸,居不客”,就是说虽然他和弟子朝昔相处,但是他在睡觉时候不像僵尸那样僵硬,在家里也不像做客时那样拘束。孔子也喜欢唱歌,他先请别人唱一遍,然后自己再跟着和声而歌。
有这样一些不多见的人,他们可能在常人看来非常固执,非常愚笨,他们可能不甘于自己稳定的生存环境,也不追求锦衣玉食、穷奢极侈的物质生活,而是甘愿过着苦行僧一样的生活,为几乎不可能完成的理想而奋斗终生。
在这些人中,孔子是其中的代表,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和他又有很多相似。诸葛亮想要建立一个上至王公贵族,下至黎民百姓的法制社会,为此他事必躬亲,呕心沥血,背负着贫弱的蜀国和大魏抗衡,他和孔子一样,是在做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事。
他们的主张连普通的路人都看得很明白。孔子的弟子子路曾经夜宿石门,清早起来进城,门卫问:从哪里来?
子路回答:从孔家来。
守门者说:就是那位明知道行不通还要去做的人吗?
为了理想而甘愿奉献自己一辈子的人,是可敬的。他们像桥边的栏杆一样,或许并不坚实,或许力量微薄,但不可或缺,他们坚守着这个社会的底线,如果连这些人都不存在了,整个社会也会慢慢走向下坡路,将不会再有希望。
无戒90天成长训练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