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呼兰河传》中,萧红以自然直白的笔触,勾勒出当时社会的人情百态。作者采用第一人称,以陈述事实为基础写下与人物相关的故事,没有议论和抒情,这样其实为读者创造了更多的自由想象空间,因为读者代入到“我”所讲述的事情中,了解到客观事实的同时,能产生对人物行为、心理等方面的思考,可能比亲历者想象得更多,因此作品看似平铺直叙,却能读出更深的韵味。
![](https://img.haomeiwen.com/i13480039/6aea699ace9aab84.jpeg)
《呼兰河传》按照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前两章通过宽泛的视角,描绘出呼兰小城的格局以及城中的一些人物。第三、四章,通过“我”所看到的,对童年生活展开描写,是一种回忆式描写,在这两章中情感变得更加真挚、浓烈,同时也更富有童真、童趣。第五、六、七章的描写有景有人,聚焦在团圆媳妇、有二伯、冯歪嘴子等人物身上,他们不再是集体化的形象,而是各自有各自的人生轨迹,因此他们的形象更加典型,也更容易被读者铭记。
呼兰城是故事发生的背景,也是作者的故乡,透过作者的描绘,我们能读出呼兰城的一个突出特点——封闭落后。需要明确的是,封闭落后并不单纯指地理层面,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封闭落后。在过去,很多乡村都有若干泥坑,作者提到呼兰城的“大泥坑”,通过当时发生事实的描述让读者明白这个位于西二街道的“大泥坑”是呼兰人聚集的地方,这里上演着人情冷暖,也反应出民众愚昧守旧的一面。一个典例便是人们对“瘟猪肉”的态度。普通的“瘟猪肉”让人谈之色变,但“大泥坑”却让“瘟猪”变成“被泥坑困死的猪”,人们就这样自欺欺人地忽视了“瘟猪肉”可能带来的隐患,选择大快朵颐。正常人可能很难理解呼兰人这种自欺欺人的举动,但在封闭的呼兰城中,呼兰人达成了共识,猪的真正死亡原因,是他们心照不宣的秘密。
另外作者通过对跳大神、野台子戏等的描述让读者懂得了呼兰人被一些封建民俗束缚着,这些娱乐方式已经成为精神上的闭环,被他们不断传承。封闭落后不仅让呼兰人不能享受到良好的物质生活,也让他们的精神变得贫瘠。他们的精神面貌是麻木可悲的,在书中萧红这样描写生死:“生老病死,都没有什么关系”,这正是对呼兰人生死态度的真实描绘——他们或许在他人离世时抱有同情之心,但这种心思很快就会消散,以王寡妇为例,她的独子离世,承受不了这种悲痛的王寡妇疯了,但乡亲们的同情并没有保持很久,很快就决定不再“浪费感情”。小团圆媳妇的悲剧更显出呼兰人麻木可悲的一面,众人眼睁睁地看着小团圆媳妇被热水浇,当大神说洗澡要连洗三次时,“人心大为振奋,困的也不困了,要回家睡觉的也精神了”,大家竟然十分好奇“洗三次后,小团圆媳妇将会怎样”,再度被浇灌热水的小团圆媳妇“让大家压服又把她按倒在缸底了”,呼兰人在这一刻,不仅是看客,更是让小团圆媳妇殒命的帮凶。诸多悲剧堆叠在一起,呈现出呼兰城封闭落后的一面,但作者对故乡的回忆里,只是叙述事实,没有太多的感慨和议论,留给了读者无限的自我品味空间。
当然在作者的回忆中也有美好的一面,这集中在作者对祖父以及花园的回忆里。花园中“蜂子、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是作者童年时的乐园,祖父在花园里劳作时,作者也在一旁帮忙,“玩累了,就在房檐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
“我”向二姑母儿子介绍后花园,想和他分享这份美好“我”是如此喜欢后花园,以至于初次遇到二姑母的儿子,玩了“不大一会工夫”就把他领到了后花园,向他介绍后花园的玫瑰树、狗尾草、樱桃树。可以说后花园映射出孩子的纯真与烂漫,也代表着作者笔下世界美好的一面。正是这样,作者不直接注入感情,通过孩童的视角,以自然直白的语言,向读者展现了一个留有很多美好回忆的童年世界。
在作者的回忆里,“我”发现了有二伯有“愧心事”,但作者并没有直接评判有二伯,仅仅交代了有二伯的故事,然而读者能从中读出更深的韵味。以有二伯的故事为例,有二伯在“我”面前表现得顶天立地,当我问他敢不敢走夜路时,他说“没有愧心事,不怕鬼敲门”,但他却被“我”发现偷东西,他的头上冒出很大的汗珠,怕“我”把这件事告诉别人。作者并没有在对有二伯的描写中,直接显露对有二伯的态度,但透过这段描写,读者能够建立起对有二伯形象的清醒认知——表面无畏,其实胆小怕事。
总之,通读全书我感觉最典型的写作特色就是作者一直在平铺直叙,叙述事实,似乎波澜不惊,实际上给了读者足够的留白空间,读者可以生发出无限的感慨和韵味。
网友评论